美國對台灣課徵32%對等關稅,台灣鯛協會理事長郭建賢認為,對台灣鯛輸美短期影響不大;嘉義縣養殖戶目前減少養殖密度,擔憂中國貨品到台灣「洗產地」,籲政府嚴防。
嘉義縣政府表示,台灣對美國出口的大宗水產中,嘉義縣以台灣鯛(吳郭魚)為主,嘉義縣是國內第二大台灣鯛產地,占全台36%產量。去年全台台灣鯛輸美重量1萬3257公噸,出口值新台幣14億3750萬元。
台灣鯛協會理事長、嘉義大學水生生物科學系助理教授郭建賢今天告訴中央社記者,台灣鯛輸入美國的主要輸出國關稅都在32%以上,因此不會有所謂提高關稅傷害台灣鯛競爭力問題,現在的問題在於關稅轉嫁到終端消費價格後,可能會引起消費通縮。
郭建賢表示,台灣鯛現階段剛在養殖初期,至少5月以後,才會慢慢看到對台灣鯛的影響與改變,而台灣現在還沒有魚,要等到8、9月後,台灣鯛收成,才可能知道未來的局勢。加稅會使貿易商的毛利被壓縮,貿易商是否以此為由,緊縮採購的池邊價,這才是需要關注的。
郭建賢指出,台灣鯛貿易商交易態度及養殖戶放養恐持觀望態度,造成市場不確定性,希望政府與美交涉盡快定案,才能穩定台灣鯛的市場訂單。
嘉義縣養殖漁業生產區發展協會執行長、本身也養殖台灣鯛的陳泓碩表示,受美國關稅影響,台灣鯛部分養殖戶持觀望態度,養殖密度降低;因中國養殖的台灣鯛占美國進口量大宗,加上美對中提高關稅達54%,養殖戶擔心中國養殖的台灣鯛繞道台灣「洗產地」,嚴重影響台灣市場,希望政府嚴加查核防範。
嘉義縣政府指出,目前台灣鯛協會及業者評估認為,以台灣鯛輸美的規模與競爭對手現階段的稅率,台灣鯛輸美應該不至於受到太大影響,現階段最重要的任務是穩定加工廠、貿易商與養殖戶的信心。
縣府表示,持續輔導嘉義優鮮品牌、水產品國際驗證、科技漁業及創新節能設備等計畫,聯合台灣鯛協會與加工業者強化產品品質與國內外行銷,健全台灣鯛產業體質,分散市場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