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4月7日言論自由日,國史館與鄭南榕基金會今舉行《鄭南榕獄中日記》新書發表座談會暨史料捐贈儀式,鄭南榕基金會董事長鄭竹梅致詞時,談到決定要將鄭南榕相關史料捐贈給國家,她忍不住哽咽落淚,直言「心痛般的捨不得」,但這是必須要走的下個階段,這也是對國家、社會的提問,每年該如何記憶鄭南榕?台灣作為一個國家,該如何走下去?國家如何看待民主化過程及我們要走向什麼未來?
《鄭南榕獄中日記》新書發表座談會暨史料捐贈儀式下午於國史館登場,館長陳儀深與鄭南榕家屬、鄭南榕基金會終身志工葉菊蘭,還有鄭竹梅進行開幕致詞,並邀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教授薛化元、鄭南榕基金會董事曹欽榮、前《自由時代》雜誌社副採訪主任江蓋世座談。
鄭竹梅表示,今天除了是《鄭南榕獄中日記》新書發表,也有史料捐贈儀式,媽媽要她來講,因爲「心痛般的捨不得」,這些資料36年都沒動過,但她覺得作為家屬,她知道這是一個必須要走的下個階段,台灣作為國家,要如何記憶鄭南榕?台灣還在走向正常國家的路上,國家要如何記憶那個時代及那時代的人們?這也是我們這世代共同每年要面對的,把史料捐贈出來,能更完整讓公眾、台灣人使用。
鄭竹梅哽咽強調,鄭南榕家人及基金會努力保存這些資料36年,該是時候到下個階段了,即使是心痛般的捨不得,那天國史館的人看到她哭得非常慘,也還在陸續盤點,可能仍會持續1、2年時間,如果她今天流淚的話請見諒,「因為就是這麼的痛」,她知道媽媽不想這樣講,就像媽媽不想去看那些監控檔案,但作為後世代的我們,這可能是必須要面對的。
鄭竹梅說,當她看到那些資料、檔案,經過36年,直到這一刻,「我開始有了自由的感覺」,很奇怪吧?為什麼這樣?因過去成長過程中,媽媽及家人們為了保護小孩,都只會說片段或無法說太多事,也可能是他們當時也不了解,彷彿自己就是在有點知道、有點不知道情況下成長,包括她如何認識鄭南榕,以及基金會出《認識鄭南榕》這本書,正是因為她不認識鄭南榕,才會有這本書的出現,但這些事也不過是2019年後才發生,因為她當時申請政治檔案,這些檔案帶給她的衝擊,也是為何從2019走到2025的現在,她覺得必須要做出把史料捐出的決定。
鄭竹梅認為,光靠她跟基金會的單獨力量,無法完整去理解那個時代,需要更多人,包括學術研究、文化詮釋,及國史館台灣政治史專業的更多研究者,一起共創如何理解台灣歷史、過去,認識、詮釋鄭南榕,她想每年每年都會不一樣的,期待鄭南榕家屬把史料捐出後,這也是對國家、社會的提問,每年我們該如何記憶鄭南榕?每年台灣作為一個國家,該如何走下去?每年國家如何看待民主化的過程,以及我們要走向什麼的未來?

國史館館長陳儀深(右)、鄭南榕基金會董事長鄭竹梅(左)。 圖:周煊惠 /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