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屆「海峽青年薈」近日於福州盛大舉行,吸引逾千名兩岸青年參與,其中臺灣青年人數高達650人。從活動規模到內容設計,無不展現出對臺青的高度「關懷」與「機會」:福州市同步發表「青年發展型城市」第二批政策,涵蓋創業補貼、婚戀服務、文旅資源等生活面向,並聯合北京、重慶等17個城市啟動青年共建合作,聲勢浩大。
然而,值得警覺的是,此活動並非一般民間交流,而是由國台辦、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福建省人民政府等中共核心黨政機關聯合主辦的「國家級統戰項目」。從主場地點選在對臺工作前沿陣地的福建福州,到主辦機構涵蓋統戰系統、共青團系統與地方政府,顯示這場「交流」早已脫離單純人際互動的層次,而是自上而下、有部署、有目標的系統工程。若再觀察活動中一以貫之的主旋律,「融合發展」「民族復興」「同根同源」等政治語言,不難看出其真實目的:這是一場以「青年發展」為名,行「政治收編」之實的品牌化統戰行動,臺灣社會,尤其是年輕世代,必須看清其溫情包裝下的政治議程,避免一步步被拉入對岸所設計的認知陷阱。
中共對臺統戰手法早已從單點「誘餌」升級為系統化的「融合陷阱」。以福州市所提「青年發展型城市」為例,其所謂的福利措施表面誘人,實則是將臺青個人生涯規劃與中共政治框架深度綑綁。從創業輔導到婚戀媒合,從交通補助到就業平台,這些看似貼心的安排,其實是引導臺青主動進入中共所設計的統戰生態系。更甚者,「17城共建」的跨省市合作網絡,實際上是一套能長期追蹤、分層管理並潛移默化影響臺青的「服務-監控」體系,一旦進入,便難以輕易脫離。這種「以惠促融」的策略,實質上正是「溫水煮青蛙」的經典展演。
不僅行動策略層層設計,中共的統戰話術更隱含深層認知操弄。本屆活動以「傳承中華文化,赓續血脈親情」為主軸,頻繁使用「兩岸一家親」、「堂堂正正中國人」等語彙,實則是透過文化與血緣情感進行情感勒索,企圖將「認同中華文化」與「接受中共統治」強行劃上等號。更令人憂心的是,活動話語中強調「兩岸和平要靠青年維護」、「投身中國式現代化是時代機遇」,看似鼓舞人心,實則偷換概念,把和平的責任單方面加諸臺灣青年,並暗示「接受統一」是唯一可行的和平路徑。這類話語陷阱一旦被社會廣泛接受,將大幅削弱臺灣人民對中共本質的認知與警覺。
長遠來看,這樣的統戰工程不僅影響個人選擇,更將侵蝕國家安全根基。若臺灣社會普遍接受「經濟依賴即可避戰」的論述,將逐步喪失對主權與制度價值的堅持。一旦部分進入統戰生態系的青年返臺後,基於「親身經驗」而為中共政策辯護,更可能產生「二次擴散效應」,從同儕到社區,形成一股無形而持續的內部侵蝕力。而當這類「在地協力者」日益增長,中共對臺的分化策略便能更順利地從輿論轉向選票,最終動搖我國對民主自由的集體共識。
面對這場披著「和平交流」外衣的政治收編行動,我們不能天真。臺灣青年當然可以追求發展機會,但必須保持清醒,不能在糖衣中吞下毒藥。政府應更積極揭露中共統戰操作模式,並強化相關國安法規;學校與社會也應普及識讀教育,協助青年辨識政治包裝背後的意圖。我們呼籲全體國人,尤其是年輕世代,思考一個關鍵問題:我們要的是自主發展的未來,還是被設計好的統戰劇本?臺灣的前途,應由我們自己決定,而非任由對岸以情感話術與利益交換牽著走。我們歡迎真正的善意交流,但對於任何意圖侵蝕我國主權與價值的政治圖謀,我們必須堅決說不。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