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步入中年後面臨體重增加的困擾,基因醫師張家銘分析指出,這往往不是個人努力或自律不足的問題,關鍵可能在於體內慢性發炎導致脂肪細胞與免疫細胞間的溝通大亂。他認為,與其一味節食或激烈運動,不如先著重降低體內發炎反應,近期一篇發表於《Nature Communications》的研究也為此觀點提供了新的科學佐證。
張家銘解釋,許多三、四十歲以上的人經歷過類似情況:飲食並未失控,甚至開始規律運動,體重卻不降反升,腰圍、血糖、膽固醇也同步亮起紅燈。他指出,這常讓人陷入自我懷疑,但問題核心或許是身體內部一場「溝通危機」。年輕時,脂肪組織內的脂肪幹細胞會釋放含有特定小分子核糖核酸(miR-145)的細胞外囊泡,如同傳遞「和平」訊息的信差,讓體內的巨噬細胞等免疫細胞保持穩定。
然而,根據張家銘引述的研究觀點,隨著年齡增長,脂肪幹細胞老化,釋放的這種訊號分子隨之減少。接收不到足夠「休息」指令的巨噬細胞便可能過度反應,導致脂肪組織整體進入慢性發炎狀態。這種被稱為「慢性發炎性老化」的狀況,不僅造成脂肪堆積,更可能引發胰島素阻抗、代謝功能失調等一連串健康問題,是中年人健康狀態下滑的開端。
因此,張家銘提出,面對中年發胖,首要步驟或許不是傳統認知的「燃脂」,而是先設法讓發炎狀態「冷靜」下來。他以家中Wi-Fi斷線比喻,遇到網路問題時,應先檢查路由器而非怪罪手機或頻繁刷新頁面;同理,應先修復細胞間如同「Wi-Fi訊號」般的溝通管道,也就是恢復關鍵的miRNA訊號傳遞,如此脂肪代謝機制才有機會重回正軌。
基於這個原理,張家銘建議調整生活方式以協助細胞恢復溝通能力。飲食方面,可多攝取富含Omega-3脂肪酸的深海魚、亞麻籽油,以及含多酚類的綠茶、薑黃、莓果等天然抗發炎食材,這些可能有助於穩定脂肪幹細胞功能。運動方面,他認為間歇性有氧運動與阻力訓練,比長時間高強度跑步等可能對中年身體產生過度壓力的方式,更能有效促進脂肪代謝與幹細胞修復。同時,他也強調充足睡眠與壓力管理的重要性,因為慢性壓力會助長發炎,睡眠不足則會干擾miRNA的穩定性。
張家銘進一步提到,《Nature Communications》於2025年發表的該項研究,透過特殊設計的脂質體將miR-145訊號送回中年高脂飲食小鼠的巨噬細胞內,成功阻止了體重增加,並改善了胰島素阻抗與脂肪發炎現象。他認為,這項突破預示著未來體重管理可能朝向「訊號修復」發展,利用標靶傳送技術恢復細胞溝通,從源頭穩定脂肪組織秩序,達到更健康且不易反彈的成果。
最後,張家銘總結,許多人將中年發胖歸咎於意志力薄弱,但科學研究提示這更可能是細胞層級的「誤解」所致。他呼籲,與其不斷對抗脂肪或自我譴責,不如嘗試理解身體發出的訊號,透過修復與協調的方式,讓發炎平息,細胞恢復正常溝通,自然能找回健康平衡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