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處於人生發展的重要階段,也是初次接觸非法藥物的高風險時期。近期一項針對國中生的長期研究指出,近80%曾接觸K他命,逾35%在4年內再度被通報使用毒品。研究顯示,高風險家庭介入可降低43%再犯風險,反之中輟生風險則增46%。專家強調,防治青少年濫藥需教育、社政與醫療跨系統合作。

由國家衛生研究院神經及精神醫學研究中心陳娟瑜博士團隊主導,該研究運用回溯性世代設計,針對2013至2016年間教育部「藥物濫用學生個案輔導管理系統」所收集的資料進行分析。研究對象為曾被通報使用非法藥物的國中學生,並連結社會福利、健保及中輟紀錄等資料庫,展開為期4年的追蹤,探討影響再次使用毒品的相關因素。

結果顯示,樣本中近80%的學生曾接觸K他命,另有約20%使用安非他命等高成癮性毒品。追蹤期間,超過35%學生再次因非法藥物使用遭通報。背景分析指出,這群學生大多來自相對弱勢家庭,其中約1/9曾接受高風險家庭服務,輟學比例更高達1/3,明顯高於一般青少年族群。

進一步透過存活分析發現,若青少年曾接受高風險家庭介入服務,其日後重返毒品風險可降低43%。反之,曾經中輟的學生,其再次通報的風險則提高46%。研究結果強調,家庭與學校因素對毒品使用行為的影響不容忽視。

研究團隊指出,K他命等三、四級毒品仍為青少年主要使用類別,但也不乏接觸安非他命等一、二級毒品個案,顯示毒品型態日益複雜。陳娟瑜博士建議,青少年藥物濫用防治策略必須從教育、社政與醫療三方同步介入。包括在社福系統內增加針對高風險家庭的預防教育,在校園建立教師與家長合作機制,及早辨識高風險學生,加強中輟生的接觸毒品風險評估。

國健署指出,目前已與衛生福利部心理健康司及保護服務司合作,將研究成果納入政策參考,並朝向早期介入、跨系統整合及實證導向推動青少年藥物防治工作。透過多面向合作,盼降低非法藥物對青少年健康與發展的長期威脅,並為未來政策設計提供具體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