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餘年最大強震,震毀緬甸的古都曼德勒等大城,災情駭人。然而,越是苦難,人性之光在此刻更加明亮。

強震後短短數小時,300多名來自緬甸各地、從事各行各業的民間志工,紛紛決定冒著餘震的危險,趕赴災區協助救災。他們的身影令人想起台灣的921強震後,無數台灣人也曾放下工作,趕往災區搶救或捐款,不計個人利害得失,令人動容。

駭人強震後的短短幾個小時,吳益強(化名)就決定要趕去救災。他住仰光,打算北上前往曼德勒—這次地震的震央,傷亡最慘重的城市,這個美麗的古城,幾乎已全毀。

三百志工 從各地出發

隔天一大早,他備妥物資出發,不少道路都中斷,交通困難。中途他停在一處迅速用餐,我們趁此機會與他短暫地視訊採訪。替我們牽線約訪並安排緬語翻譯的,是深耕緬甸多年的熱心台商、「台灣前進文化協會」常務理事賴濬煬,他說,地震後許多緬甸民眾都自動自發前往災區,想盡一己之力。

賴濬煬焦急地向我們解釋,緬甸的情況真的很危急,急需外界援助,「有些台灣人說緬甸有詐騙園區,活該,可是,詐騙園區都是中國人在經營,緬甸人民是無辜的!」

地震後隔天晚上,吳益強(前左)終於抵達某處災情嚴重的小鎮,趕緊發放物資給災民。(台灣前進文化協會提供)

吳益強正是急著趕去救災的志工之一,「我們幾個小時就找到50輛車,300多人!」他是緬甸最大的慈善組織之一「畢都‧魯巡多急難救助協會」的資深志工,協會成員來自各行各業、各種年齡,也來自緬甸各地。

缺水缺電 物資更不足

吳益強將視訊鏡頭轉向周遭,讓我們看現場場景,幾人在休息,一人正狼吞虎嚥,匆忙趕著吃完午餐。這群人皆是協會志工,一行人帶著罐頭、飲用水等民生物資,50輛車分別從緬甸各地出發,目的地也各異,包括首都奈比多、古城曼德勒或其他災情嚴重的城鎮。地震隔天中午,有人已抵達災情最慘重的曼德勒,吳益強則還在路上。他說:「這300多人是第一時間就決定過來,後續還有人會陸陸續續過來。」

這場景,令人想起20多年前的台灣921大地震,景象慘烈,但許多民眾也是不顧危險地自發性從全台各地前往南投救災。

緬甸這回更難,地震強度比台灣的921更大,達到驚人的8.2芮氏規模,且同樣是淺層地震。又因規模大,道路處處中斷,加上停電、斷網,災區頭兩天幾乎通訊中斷,讓救災更加不易。此外,緬甸的首都奈比多就靠近震央,也嚴重受災,有人提供我們一張總統府內部的照片,連總統府也有些微災情。

狀況有多艱難?緬甸台商總會名譽會長曾春雲向我們解釋,緬甸的電力供應並不穩定,地震前,即使最大城市仰光,每日也只有4到8小時供電,地震後每日只剩4小時,災區則是幾乎斷水斷電,「那邊沒有自來水系統,大部分的人都是抽地下水,沒有電就沒辦法抽水。」

沒有電就沒有水,我們終於明白,為什麼當我們問到目前最需要的物資是什麼時,好幾位受訪者都提到:水。

緬甸強震造成國內嚴重傷亡,鄰國泰國震度也不小。圖為泰國一處醫院中,醫護人員揹起傷患逃亡。(翻攝Chiang Mai News 臉書)

緬甸國家人權委員會的委員Joseph博士(မစ္စတာဂျိုးဇက် ဝင်းလှိုင်ဦး)就對我們說,災區非常需要水。此外,救援工具例如鋸子也很需要,救災藥物更是嚴重不足,災情太嚴重了,還有,「民眾都是匆忙逃離出來,日用品都來不及拿,所以衣服、棉被、鍋碗瓢盆、米、食用油,都很需要,因為緬甸人習慣自己開鍋煮飯。帳篷、乾糧、泡麵,也都需要。」

Joseph說:「緬甸100多年來都沒有這麼大的地震,我們沒有什麼地震的經驗,所以也就沒有足夠的防災準備,例如救援工具、救援藥物。」他說,緬甸確實迫切需要國際的援助,包括救援人力及物資。

汽油也是稀缺,地震前的加油站本就常要排隊,地震後汽油更是難求。吳益強就很焦慮地對我們說,他們有50輛車,真的很擔心汽油不夠。

他56歲,有年紀了,災區狀況不明,何況很可能有餘震,不擔心危險嗎?他答:「災區的人很困難,我也知道去那邊會遇到很多狀況,但即使可能有生命危險,我們還是會努力克服一切困難,去協助災區的人,我想,這是人的本性,想互相幫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