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見觀瞻的台美關稅稅率終於出爐,目前暫定為 20%。雖然這還不是最終結果,但已是台美關稅談判的一大進展。美國政府與我方都表明,這項稅率是「暫時性的」,後續仍有下調空間,有待雙方持續溝通協商。面對這樣的成果,社會本應理性看待,但少數人見縫插針,散播不實言論批評,實在令人遺憾。
從32%壓低為20%的暫時性方案 本身就值得肯定與鼓勵
精選報導:快訊》鄭麗君4度赴美談判到最後一刻 川普:台灣對等關稅稅率20%
川普政府重返白宮後,再次推動所謂「互惠關稅」,施壓對象不只台灣,連歐日韓等盟國都難以倖免。這場關稅行動早已超越單純的貿易爭議,更牽涉到各國的國際定位與經濟安全。不論哪一個國家,與美國進行關稅談判,都是一場硬仗。台美既無邦交關係,也無安全保障條約,我談判隊伍卻能將最初傳出的 32% 關稅壓低為 20% 的暫時性方案,這本身就值得肯定與鼓勵。
阻擾談判不缺席 中國不樂見台美經濟關係正常化
更關鍵的是,這場談判並非台美之間的單純協商,而是在中國強大政治壓力下進行的艱困角力。過去中國一再阻撓我國參與國際組織,封殺我與各國正常交往,這次在台美關稅談判中同樣沒有缺席。根據媒體報導,中方透過多種管道對美方施壓,目的就是不願見到台美經濟關係正常化,也不希望台灣在全球供應鏈中站穩腳步。在這樣的背景下,我方仍能維持談判節奏、爭取到階段性成果,更顯難能可貴。
最終版本仍有空間 應給談判團隊支持與信任
總統賴清德說:「還沒有最終稅率出來,20%,從一開始就不是台灣談判的目標,我們希望在後續談判當中,爭取台灣更有利,更合理的稅率。」台美關稅談判未必能一步到位,但可以一步一腳印,逐步達成共識與平衡。目前談判仍在進行中,晶片與高科技產品未來可能會有專屬稅率,美方也正依據《貿易擴張法》第232條款進行國安調查。換言之,最終版本仍有調整空間,只要我們持續努力,就仍有機會替台灣產業減輕負擔、爭取更多彈性。
令人遺憾的是,為了打擊執政黨,少數政治人物只會放大焦慮、渲染失敗,從未提出具體建言,反而是各種包牌式的無理批判。他們漠視談判現場的艱困現實,卻把每一次外交挑戰當成攻擊政府的機會。這不僅無助於問題解決,反而削弱了國家整體的談判籌碼。
在這個關鍵時刻,我們更應該給談判團隊足夠的支持與信任,不要被短期情緒牽著走,更不能讓少數政治人物與中國的話術牽動我們的集體判斷。這不只是關稅問題,更是一場攸關台灣經濟走向與國際空間的戰略對話。
文/洪浦釗 (立法委員林楚茵國會辦公室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