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再度上任後,迅速恢復貿易強硬主義,最新公告的「互惠關稅」名單中,台灣被課以20%的高關稅,而中國雖在暫時協議下目前為30%,若談判破裂則可回升至54%以上。乍看之下,台灣似乎與中國遭到同等對待,但其實意義大不相同。
首先,關稅是誰繳?不是台灣政府、也不是出口廠商,而是美國的進口商負擔這筆稅金。這代表,美國企業若想從台灣進口商品,將面對更高成本,自然會思考轉向他國或逼迫台灣降價。這不是一個「有沒有被課稅」的問題,而是「比較競爭力」的問題。
因此,台灣要思考的,不是抱怨美國政策不公,而是如何在全球競爭中「逆境求勝」:
一、提升附加價值與品牌力:若台灣出口商品只是代工組裝,自然容易被關稅壓縮利潤;但若擁有技術領先、品牌溢價,就算課20%稅,美國廠商仍會願意買單。台積電、聯發科就是典型例子,若無可替代,就不怕關稅。
二、強化「非美市場」多元佈局:雖然美國仍是主要出口國,但東協、印度、歐洲等新興市場潛力強勁。台灣應趁勢推動「新南向2.0」,避免過度集中單一市場。
三、靈活運用外匯盈餘,購買全球優質資產與民生品:台灣擁有豐厚外匯存底,應把握美元強勢時機,進口優良醫療器材、農業科技、文化內容等,不僅提升人民生活福祉,也能藉此培養國內產業升級契機。
四、進行進口替代與國內升級:面對高關稅壓力,台灣可在部分美國進口品上展開「自主替代」,如精密機械、航太零件、先進材料等,投資本土技術、建立自製鏈,減少依賴。
這一場川普所發動的關稅戰爭,對全球都是挑戰,但對台灣來說,正是一個體質升級與國際戰略調整的契機。我們無法決定美國的政策,但可以決定自己的戰略與應變方式。
最重要的是,在這樣的局勢下,台灣內部更應團結一致、凝聚共識,而非有人趁機唱衰自己、傾中投降。真正的生存之道,是強化自己的實力,而不是靠討好敵人來換取喘息。
文/蕭錫惠(資深科技人)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