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西門子(SIEMENS)總裁暨執行長張合翕(Frank Grunert)今(27)日指出,將結合「數位雙生」(Digital Twin)與人工智慧(AI),持續努力協助台灣的公、私部門達到永續發展。
為因應德國政府十多年前提出的「工業4.0」高科技發展計劃,這家德國工業軟體巨頭積極參與全球各地的相關倡議,藉由近年來蓬勃興起的 AI 技術與數位雙生相結合,在製藥業、建築物電網、及軌道運輸等跨領域,推動永續發展與淨零轉型。
「數位雙生」如何優化科技生活?
所謂的「數位雙生」,又稱數位對映,通常是一種三維的虛擬模型,可模擬物體或系統的運行狀態,並通過資料和演算法來預測未來的行為。數位雙生可應用於各種產業,主要功能在於監控和管理生產線、預測設備故障、改善生產效率、減少成本和提升顧客服務等。
張合翕舉例,透過電網的數位雙生,可大幅提升輸配電力效能、並能在不增加基載硬體下,還可提升電容量;透過軌道運輸的數位雙生,列車間的發車間距能智慧化,有助於提升運輸效率、節省列車班次。
「80%的『碳足跡』,在產品設計階段就早已決定了。」張合翕表示,藉由實體與數位世界的結合,以及實踐「以少達多」策略,西門子能幫助企業加速數位與淨零轉型。2024 財年,西門子攜手日本電子大廠索尼(SONY)、德國車廠賓士(Mercedes-Benz)於數位雙生的合作;此外,也與微軟(Microsoft)策略聯盟,專注於工業用 Copilot 機器人之軟體設計,工程師不需要專精於特定程式語言,只要透過自然語言就可寫程式,有利於加速全球科技創新。
智慧化淨零 台灣大廠都找上它們
近年來,隨台灣科技產業蓬勃發展,帶動展覽活動熱潮,參展業者與觀展人次不斷攀升,也使會展場館的能源需求日益增加。西門子運用智慧劍主管理平台「Desigo CC」協助南港展覽館 1館搖身為「綠色場館」。透過即時監測能源流量與耗能分析,預計可降低空調系統耗能 35%、年節省約 36萬度電。
在綠色基建領域,西門子攜手國內重電業者——中興電工(1513),展開台灣電動車充電設施的永續技術合作。藉由中興的氫燃料電池與西門子的電力轉換技術,打早全台首座公、私協力的運用智慧微電網的綠能充電站。另外,像是組裝大廠鴻海(2317)也利用了西門子的數位平台,推動前瞻性製造技術;筆電大廠廣達(2382)透過西門子技術提升製造能力,用人工智慧(AI)讓產線做到自動揀貨,這套系統還有自我學習功能。
張合翕指出,過去全球與台灣的公用事業與產業普遍以溫室氣體六氟化硫,作為電器開關設備的絕緣介質,「但該氣體對暖化的影響是二氧化碳的 2萬倍」,因此,西門子與台電於花蓮玉里變電所合作啟動維力電機,藉由創新「Blue GIS」技術,讓台電在營運過程中減少環境負擔,提升「淨」爭力。
西門子交通運輸(Siemens Mobility)也在協助高雄市成功啟用捷運紅線延伸至岡山站時,扮演了關鍵角色。儘管面臨緊湊的安裝、測試與調試時程,西門子先進技術不僅提升營運效率與安全性,更在不干擾日常營運的情況下,確保延伸線與既有路線的無縫接軌。
「自去年8月1日來台上任以來,經過八個月與各界交流以及親身觀察,對台灣未來的發展抱持樂觀的看法,而透過創新科技驅動公司在台灣持續加速成長的軌跡,也讓我感到欣慰。」張合翕表示,面對日益動盪的世界,必須專注於長期目標,持續優化並強化關鍵領域,包括:
- 轉變思維,邁向碳中和
- 擁抱科技,加速永續發展
- 平衡軟硬體發展,實現虛實整合
- 深化合作夥伴關係與企業生態系,因爲「單打獨鬥行不通」
- 透過數位科技 Supercharge 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