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已連續42年蟬聯國人十大死因第一位,平均每4名死亡者中就有1人死於癌症,顯示癌症研究的迫切性。林口長庚醫院楊皇煜醫師領導的團隊發現,透過剝奪免疫細胞的天門冬醯胺(Asparagine)這種特定養分,竟能增強其抗癌能力,為全球癌症治療開創新方向。臨床應用在6名晚期鼻咽癌患者身上,成果顯著:4人腫瘤明顯縮小,1人病情維持穩定,另1人腫瘤更在2個月內完全消失。此創新療法研究已獲國際權威期刊《自然代謝》於2025年3月刊登肯定。

林口長庚醫院醫研部主任楊皇煜醫師解釋,天門冬醯胺是一種胺基酸,對癌細胞和免疫細胞都是重要養分。研究顯示,限制天門冬醯胺供應,讓免疫細胞處於缺乏環境時,反而會啟動其代謝適應機制,使CD8 T細胞(殺手T細胞)變得更強、更具攻擊力。體外培養實驗發現,這種方法可使抗腫瘤激素釋放增加十倍,有效對抗腫瘤。

楊皇煜醫師表示,選擇應用於鼻咽癌患者,是因為傳統上晚期鼻咽癌對免疫療法的反應率不高。研究團隊結合可分解體內天門冬醯胺酸的L-天門冬酰胺酶(Asparaginase)與免疫檢查點抑制劑(anti-PD-1),同時抑制腫瘤細胞及增強免疫攻擊力,對6名鼻咽癌患者進行臨床測試,並在10個月內追蹤腫瘤變化。

結果令人振奮,4名患者腫瘤顯著縮小,1名維持穩定狀態,還有1名患者達到完全緩解,腫瘤完全消失。楊皇煜醫師分享,特別是那位完全緩解的患者,原本病情惡化且對傳統療法無效,但在接受創新合併療法後,短短2個月內腫瘤就快速縮小,最終在影像檢查中完全看不見,這結果讓醫療團隊和家屬都驚喜不已。

研究靈感來自腫瘤微環境的獨特代謝特性。楊皇煜醫師解釋,腫瘤細胞為了維持生長,會極力爭奪周邊養分,導致腫瘤微環境中營養大量缺乏,進而影響周圍免疫細胞活性。科學界早已發現,為了對抗癌細胞,免疫細胞具備代謝適應能力。

研究團隊專注於胺基酸對免疫細胞活化的影響,通過一系列細胞與動物實驗確認,天門冬醯胺剝奪能誘導T細胞適應代謝壓力,反而提升粒線體活性與細胞毒性分子表達,增強抗腫瘤作用。這項研究的創新性在於首次在臨床治療中證明,透過剝奪特定營養素可改變免疫細胞功能,增強其攻擊力,提高癌症治療效果。

楊皇煜醫師強調,這些初步結果證明,通過調控營養代謝、改變免疫細胞的營養供應,即可提升免疫攻擊力,顛覆了傳統癌症治療模式。他相信,這種代謝重塑策略將成為未來癌症免疫治療的新方向,不僅對鼻咽癌有效,類似策略未來可能適用於肺癌、乳癌等其他實體腫瘤。

此研究成果由跨領域團隊共同完成,成員包括長庚醫院腫瘤科徐正龍醫師、瑞士洛桑大學癌症中心何秉智教授、長庚大學生物醫學系鄭美玲教授、長庚大學沈家瑞主任、博士生張軒嘉,以及長庚醫院尖端免疫實驗室團隊。研究工作從體外細胞試驗、動物實驗到臨床恩慈治療全面驗證。

楊皇煜醫師表示,研究團隊計畫進行更大規模的臨床試驗,進一步驗證新療法的效果與安全性,並探索個人化治療的可能性,使未來癌症治療更精準有效。這項創新研究不僅顯示長庚科研成果受國際學界肯定,也代表長庚團隊立足台灣放眼國際,為全球癌症患者帶來更多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