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國媒體《海事先鋒》報導,日前,中國社交媒體平台流傳著一些外國商業衛星照片,不少人的關注目光開始集中於傳聞已久的「中國第 4 艘航母」這裡。
據悉,相關照片的拍攝內容為中國某船廠的船台,一個疑似航母斜角甲板前部的艦體分段,被認為是中國第 4 艘航母的組成部分。考慮到就在前不久,中國的「陸地航母」出現新變化,構成艦島的上部建築從「陸地航母」的右舷中部挪到了右舷後部,即出現了典型的採用核反應堆為動力的航空母艦的特徵。故在疑似艦體分段的物體出現在船台後,很多人都認為這應該是中國國內開建新型航母的跡象,且該艦大概率會採用核動力。而尚未服役的電磁彈射型航母「福建艦」,則將就此成為國產常規動力航母的「絕唱」。
《海事先鋒》指出,僅憑一張衛星照片就斷定相關物體一定是 004 型航母艦體分段,並認為自該艦起的未來所有中國國產航母都將採用核動力,恐多少還是有些武斷。在航母動力方式一事上,或許人民海軍會在未來一個時期內,維持多年的「核常兼備」。待到約 30 年之後,才有可能實現「全面轉核」。

《海事先鋒》稱,從技術角度來說,核動力系統和常規動力系統並不存在「一方完全優於另一方」的絕對關係,二者均有著屬於自己的優點和硬傷。在硬傷方面,核動力航母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全服役週期內的在航率要低於常規動力航母。雖說核反應堆可帶來近乎無限的續航力,但請注意,是「近乎無限」,即核燃料也有用盡並需要更換的時候。
《海事先鋒》表示,就以美國海軍的核動力「超級航母」為例,在平均約 50 年的全服役周期內,其會在服役約 25 年後,迎來一次中期大修,期間會對核燃料進行更換。這項複雜且成本巨大的工作,會消耗約 3 年之久。也就是說,核動力航母會在這 3 年時間內無法出海執行任務。但對於常規動力航母來說,則基本沒有這方面困擾。即便是中期大修,常規動力航母也不會在船廠「一趴就趴 3 年」。因此,在全壽命周期內,常規動力航母的平均在航率,其實是要高於核動力航母的。

「福建艦」航母採用常規動力。 翻攝自 騰訊網 海事先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