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近期連續發生多起軍機墜毀事件,引發外界高度關注。1 月 28 日,美國空軍一架 F-35A 戰機墜毀,本以為只是一起常見事故,但隨後短短半個月內,美軍陸、海軍相繼發生墜機事件。美國陸軍在境內損失了一架「黑鷹」直升機,並在菲律賓墜毀了一架 RC-12X 偵察機。2 月 12 日,美國海軍也「跟上節奏」,在加州發生 EA-18G 電子戰機墜毀事件,使得美軍在短期內共損失四架飛機。
令人意外的是,在這幾起事故中,美國海軍的損失最為慘重。EA-18G 作為高價值電子戰機,本身造價遠高於一般戰機,且其墜毀於海上,打撈費用不菲,遠超 F-35A 墜毀於陸地的後續處理成本。此外,美軍這半個月內的「戰績」,甚至超過了以往摔機率驚人的印度空軍——後者同期僅損失了一架「北極星」直升機與一架幻影-2000 戰機。更值得關注的是,即便處於激烈戰爭中的俄羅斯空天軍,同期也僅損失一架蘇-25 攻擊機,相比之下,美軍的墜機頻率顯得尤為異常。

對於事故頻發的原因,一種常見解釋是美軍執行高強度訓練,導致機體承受過度壓力。然而,從科技發展與維護成本角度來看,這種說法並不完全站得住腳。以 F-35A 為例,其設計壽命約為 8,000 小時,而美軍飛行員每年平均訓練時數僅 200 小時左右。若要達到「因過度訓練導致墜機」的程度,飛行時數至少要增加兩到三倍,這不僅會讓飛行員無法承受,更會對地勤維護造成極大負擔,使相關支出飆升數倍,這種情況通常只會發生在戰爭狀態下。
事實上,影響墜機事故率的核心因素主要有兩點:飛機品質與「浴缸曲線」。
所謂「浴缸曲線」,是指戰機事故率在服役早期較高,因設計缺陷與操作規範尚未成熟而易發生事故;中期則隨著技術成熟而趨於穩定;但在服役後期,由於機體老化,事故率又會開始攀升。美國海軍的 F-14 戰機即是經典案例,其服役前 10 年因搭載 TF-30 發動機,事故頻發,直到換裝 F401-PW-400 後才得以改善。然而,進入 21 世紀後,F-14 機隊又因結構老化導致事故率上升,最終於 2006 年全面退役。
從目前美軍的墜機機種來看,RC-12X 偵察機已服役 40 年,即將退役,屬於「浴缸曲線」末端;F-35A 則仍處於服役初期,設計與操作仍在摸索階段;而 EA-18G 雖理論上處於中期,但由於艦載機比陸基機型老化更快,實際上已接近服役末期。綜合來看,美軍近期的墜機事故,很大程度上與其裝備更新節奏混亂有關——新機大量服役的同時,舊機型仍未能及時汰換,導致整體機隊的維護與運作壓力增大,最終造成事故頻率異常上升。

當年取代F-14的F/A-18也步入服役後期了。 圖:翻攝自騰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