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日前點名台灣「搶走美國的晶片生意」,揚言修改要《晶片法案》補助條件、施壓台灣半導體業、及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TSMC),甚至傳出希望該公司與英特爾(Intel)組建合資企業,以振興美國本土的晶圓製造。

面對台積電短期雜音頻頻,知名產業分析師郭明錤發文表示看法,認為川普的公開聲明,是其談判策略一部分,字裡行間的背後意義皆須明白。而其真正目的,是強調美國有需要趕上先進製造能力的迫切性。

郭明錤在 Medium 撰文表示,川普一連串針對台灣晶片及台積電的發言,不能只從字面上理解他的話,像是台積電每年對美國的晶片出口額低於其月收入,任何關稅成本都可能轉嫁給客戶。雖然關稅的直接影響可能非常有限,但台積電不能簡單地「接受關稅」而忽視川普的言論;因為美國還有多種手段,迫使台積電坐到談判桌上。

郭明錤點出談判的關鍵,在於川普的目標與台積電的底線:川普的目標,是在其任內加強美國先進製造業,並儘快取得重大進展;而台積電的底,則是將其製造技術和研發活動保留在台灣。因此,雙方如何在「美國本土製造」與「保留台灣核心優勢」之間找到共同點,為洽商的標準。

針對市場傳聞,川普為達成目標而可能是設想的 4種情境(手段),郭明錤認為:首先第一項雖然台積電已在亞利桑那州投資了晶圓廠(AZ fabs),但川普似乎並不滿意於此,從他最近的強硬聲明就可看出。而第二項,若台積電擴大對亞利桑那廠先進封裝的投資,將會為美國政府和客戶帶來更快的成果和更大利益,若台積電與美國政府很快就能進一步投資達成協議,更完整先進製程的晶圓供應鏈很有可能實現。

若是第三種「在美國生產先進製程晶片,且讓美國政府或企業更高程度參與」,郭明錤分析,允許美國政府或企業入股台積電亞利桑那廠(更名為「ASMC」也是可能選擇),但這可能不會帶來重大價值,反倒令川普感到不滿;但若是市場傳聞的台積電透過股權投資、合資等方式,主導英特爾的晶圓代工業務,整合英特爾的專利、設備、技術、供應鏈,郭明錤則認為,說服客戶將訂單轉移至英特爾晶圓廠,這個過程耗時且複雜。此外,川普也不太可能歡迎台積電主導英特爾的代工業務。

至於最後一情況:將製造技術和研發轉移到美國(技術轉移),郭明錤則認為,台積電在美國、日本、德國等海外廠區主要負責產線的營運與維護。研發與製造技術(產線與設備參數)仍留在台灣;而若美國要求台積電轉移技術,將對台積電的競爭地位和股東價值產生重大影響。台積電會反對這種不合理的要求,這可能會使任何談判失敗。因此該情況不太可能發生。

近期談判傳聞的不確定性,給台積電股價帶來壓力。然而,郭明錤指出,只要台積電保持其技術領先地位(允許其將成本轉嫁給客戶)並避免技術轉讓,其長期投資價值仍然穩固。而若台積電擴大在美國的資本支出,將帶動設備和材料需求上升,增加市場對這些供應商投資機會的關注。

無論組織架構如何,讓台積電主導、協助英特爾的代工業務,都需要多方面的考量。目前,追逐英特爾股價上漲存在潛在風險,因該提案不太可能短期內達成最終結論。至於三星,若無法提高其先進製程的產量、質量,台積電與美國政府之間的合作更深,恐怕會使三星更難獲得高端訂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