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銀行(Bank of Korea)本週稍早公佈1份報告,顯示人工智慧(AI)對於職場的衝擊將因工作的性質而有天壤之別。27%的人將因其工作性質與人工智能互補性低而遭遇失業的風險;另外有24%的人則會因為工作性質與人工智能互補性高而提高生產力。
韓國《中央日報》英文版(The Korea JoongAng Daily)報導,這份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共同編寫的報告,透過兩個指標:職業人工智慧暴露度(衡量工作任務可被人工智慧取代的程度)和人工智慧互補性(反映某項工作因其特性在多大程度上得到社會或物質保障,不會受到人工智慧取代),分析人工智慧對就業的影響。
結果顯示,24% 的韓國勞動力被歸類為高曝光率、高互補性類別,這意味著他們將利用人工智慧來提高生產力。另外 27% 屬於高曝光、低互補性,這意味著他們將獲得較低的薪資並面臨失業。
韓國央行指出,女性、年輕人以及受過高等教育、高收入的工人最有可能表現出較高的曝光率和互補性,這表明人工智慧可以為這些群體帶來機會。可能從人工智慧中受益的職業包括醫生、企業高管、教授和金融專家,而可能受到威脅的職業則包括會計和文職人員、電腦系統專家和電話推銷員。
根據報告的模擬結果,人工智慧的部署可使整體生產力提高 1.1% 至 3.2%,GDP 提高 4.2% 至 12.6%。範圍的差異源自於人工智慧的經濟影響以及該技術採用時機的不確定性。然而,這種影響並不會普遍存在每一個企業,而是在規模較大、較成熟的公司中更為明顯。
根據聯合國人口預測,如果沒有人工智慧,由於低出生率和老化導致勞動力供應減少,韓國的 GDP 將在 2023 年至 2050 年間下降 16.5%。如果人工智慧不僅能夠減少或補充人力,還能提高生產力,那麼採用人工智慧可以顯著緩解這種下降趨勢,將 GDP 下降的幅度減少到 5.9%。
然而,要實現這一結果的關鍵,必須提高就業人員從高曝光度、低互補性的工作,轉換跑道到高曝光度、高互補性的工作的比率。然而,「韓國勞動與所得小組」(the Korea Labor and Income Panel Study)研究的數據顯示,勞工在換工作時傾向於選擇與前一份工作類似的職業,2009年至2022年平均有31%的人完成了這樣的轉變。
這份報告指出,韓國在人工智慧轉型準備程度方面超越了平均已開發國家,在165個國家的人工智慧準備指數中排名第15位,在「創新和經濟整合」等類別中也表現出色,分別位列第3位,「監管和政策」和「數位基礎設施」類別中排名第18位。該國被認為在「人力資本利用和勞動力市場政策」方面需要「龐大」的改進空間。
這份報告建議韓國政府,「有必要採取針對性的政策,透過教育和再培訓計劃提高勞動力市場的靈活性,同時加強弱勢群體的社會安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