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連假飲食頻繁,腹瀉病例增加。疾管署今(4)日公布,上週腹瀉門急診就診人次累計14萬6851人,預估本週將進一步上升。近4週通報336起腹瀉群聚案件,為近6年同期新高,主因為諾羅病毒,其中GII.17病毒株已8年未在國內大規模流行,民眾可能無免疫力,感染風險提高。疾管署表示,疫情尚未達高峰,但無重大群聚事件,預估最快下週疫情可望趨緩。

疾管署疫情中心副主任李佳琳指出,1月19日至25日腹瀉門急診就診量達24萬2589人次,春節期間因醫療院所多休診,1月26日至2月1日累計就診數降至14萬6851人次,較前一週下降39.5%。不過,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分析,由於春節期間許多患者可能選擇延後就醫,預計接下來一週腹瀉病例將再度上升,但若無新群聚感染發生,疫情可能於下週開始趨緩。

根據疾管署統計,近4週內腹瀉群聚通報案件累計336起,超過2020至2024年同期紀錄,且以餐飲、旅宿業發生比例最高。在檢驗出的126起陽性病例中,諾羅病毒占比高達99.2%,其中125起檢出GII.17型病毒株。李佳琳表示,該病毒株過去主要在2015至2016年造成流行,近期發現的變異版本可能讓民眾缺乏免疫力,飲食不慎易導致群聚感染。

疾管署提醒,諾羅病毒傳染力強,潛伏期約10至50小時,症狀包含噁心、嘔吐、腹瀉、腹絞痛及發燒等,5歲以下幼兒、長者與免疫力較弱者病情可能更為嚴重。防範感染的關鍵在於落實個人衛生,民眾應於如廁後、進食或備餐前,以肥皂或洗手乳確實洗手,並注意食品貯存與調理方式,避免生熟食交叉污染,海鮮類食材應徹底煮熟再食用,以降低感染風險。

此外,疾管署強調,餐飲與團膳業者應加強廚房環境清潔與消毒,確保食物衛生安全,並留意工作人員健康狀況。若廚工出現疑似諾羅病毒症狀,應立即暫停工作,並至少在症狀解除48小時後才能復工,以防止病毒擴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