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3日,海軍濟陽級(Chih Yang-class)飛彈巡防艦「蘭陽號(FFG-935)」在高雄新濱碼頭除役。可能由於海軍主戰戰力「-1」,軍方對捍衛海疆的老兵除役,態度異常低調,不但沒有邀請民間媒體採訪,也沒有發布新聞。現在海軍作戰艦艇僅剩基隆級(Kee Lung-class)飛彈驅逐艦4艘、康定級(Kang Ding-class)飛彈巡防艦6艘、成功級(Cheng Kung-class)飛彈巡防艦10艘及濟陽級5艘,共計25艘。而海軍「輕型巡防艦」幾經波折,2023年才確定建造「防空型」與「反潛型」輕型巡防艦各6艘,原型艦要到2026年10月才能交艦,明顯出現「青黃不接」的狀態。
濟陽級巡防艦是1990年代國軍建立二代兵力,海軍在代號「光華4號」計畫下,採用先租借、後買斷方式,採購美國海軍除役的二手諾克斯級(Knox-class)巡防艦,先後總共取得8艘。以本次除役的「蘭陽號」為例,原先在美軍名為「希維斯號(Joseph Hewes,FF-1078)」1970年3月下水,1971年4月成軍,1994年6月除役;在美役役後「熱艦」交接給中華民國海軍,1995年8月4日成軍,在台服役29年173天;加上在美服役時間,總艦齡達53年。其餘還在役的5艘濟陽級,分別在1971至1974年成軍,換句話說都是老驥伏櫪。面對近年解放軍艦艇在台灣周邊海域長時間徘徊,海軍在兵力運用上恐將更形捉襟見肘。
共軍「擾台」嚴重
解放軍海軍逐漸走向「藍水」,自2022年8月以來加強對台侵擾,海軍巡防艦承擔應對圍台、繞台解放軍水面艦任務;其中濟陽級艦因排水量4000噸左右,又配備完整的偵潛裝備、攻潛武器;既可在「鏡頭」前相對4100噸的中國054A型(Jiangkai Ⅱ Class)飛彈護衛艦相襯,又能獵捕可能的水下威脅,所以常被派遣使用。最有名的一張照片,就是2022年8月圍台軍演,解放軍士兵眺望台灣海岸線,中間隔著的就是23日除役的「蘭陽號」;以累計服役50年的老船來說,光是蒸汽輪機從點火到出航都非常耗時,根本不符機動作戰需求,但在水面艦船「不夠用」的狀況下,也只能用來充數。
還記得去(2024)年12月,「外銷轉進口」的沒有名稱的中國軍演嗎?當時的說法是中國目前在台灣周遭海域和東海及南海,部署近90艘海軍與海警艦艇,當中約2/3為軍艦。也就是說光是海警艦艇就超過海軍作戰艦艇,解放軍出動演習的60艘海軍艦艇就接近台灣所有作戰艦艇的2.5倍;以這樣的數字,就算把錦江級(Ching Chiang-class)飛彈巡邏艦、沱江級(Tuo Chiang-class)飛彈巡邏艦通通加進去,台灣艦船在「高齡」、「個頭小」的狀況下還要「1打2」。而雖然國防部稱掌握共軍北部、東部、南部戰區均有派出艦艇,但至少2艘航艦、3艘075型兩棲攻擊艦都沒有出動,也就是說解放軍還沒有出全力,這是相當嚴峻的情勢。當這層防線守不住,最後只能靠黑熊種的菜和急救包了。
海軍「艦荒」難解
對於艦齡老舊問題,海軍其實早有擔憂。2014年時任中華民國海軍司令陳永康上將(現任國民黨不分區立法委員),在任內即規畫15至20年的國艦國造案;歷經多次演變,2016年海軍公佈又名「震海計畫」的未來12項造艦計畫,其中包括用來替代成功級、康定級的新一代巡防艦,原定2018年開工建造一艘原型艦,但因海軍與中山科學研究院缺乏規格共識致造艦計畫不斷順延,最後在2022年決定將「新一代巡防艦」降級為2500噸級「輕型巡防艦」,因應海軍戰力空隙需求,但防空型、反潛型原型艦要2026年才能交付,後續艦更是需要對2艦進行測試、修改設計後才能動工建造。另外,規畫為「不對襯戰力」的沱江級艦,除了海軍決定建造12艘外,海巡署也建造12艘具備平戰轉換能力的「600噸級巡防艦」;但沱江級艦由於反潛效能不佳,量產型艦就未安裝魚雷發射管與拖曳式陣列聲納。整體來說,「緩不濟急」與「小鬼當家」就是台灣海軍的現況。
海軍籌獲船艦無非「自製」與「外購」兩條路徑。美國海軍的濱海戰鬥艦(Littoral Combat Ship,LCS),因為不符合美國現行的軍事戰略,自由級(Freedom class)已經有6艘退役,最年輕的艦齡只有6年;獨立級(Independence class)也有2艘退役。海軍一度曾思考引進,但包括火力貧泛、推進系統屢屢故障等問題而卻步。至於美國海軍第一種配備神盾(AEGIS)系統的提康德羅加級(Ticonderoga-class)飛彈巡洋艦,雖然是「高齡」艦種陸續除役中,但仍有立委提議應向美爭取購入以增強制海能量;只是一是美軍是否會將神盾戰系一併售與台灣是問題,二是美國國會捨不得放手寧可砸錢「延壽」,顯見美國本身也處於艦船數自顧不暇狀態,這些問題使得台灣的處境更為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