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於2025年1月20日宣誓就職後,立即簽署行政命令,宣布美國將再次退出世界衛生組織(WHO),此舉迅速在國際間引發關注與討論。台灣醫界聯盟基金會全球衛生研究中心的林世嘉執行長、吳宜瑾主任及丁威名副主任對此表達了專業看法,指出這個決定,可能將整合美國和信任的合作夥伴,建立新的「全球衛生集團」,對台灣來說,是挑戰也是機會。

根據美國的行動計畫,未來將終止參與《大流行病協定》談判及《國際衛生條例》修訂,並中止對WHO的資金支持,同時召回相關合作人員。美國計畫透過可信且透明的合作夥伴來執行部分原由WHO負責的工作。美國退出的決定,則表示出對WHO組織模式的不信任,並試圖重塑一個不受中國影響的全球衛生架構。

林世嘉等專家分析,2024年美國對WHO的捐款佔比高達14.53%,而中國僅為0.35%,然而,WHO卻未能對中國施壓,如要求其公開疫情相關數據及病原體樣本。相反地,WHO的立場常被認為偏向中國,使得科學界對其透明度抱持質疑。與此同時,美國曾在前總統拜登任期內,於2021年籌集高達32億美元的防疫資金,展現了在國際衛生領域的募資能力與全球影響力。

川普政府的退出WHO,也讓中國在全球衛生治理中獲得更多關注,但專家指出,中國治理模式在民主、人權及透明度方面的缺陷,難以被其他民主國家接受。相較之下,歐洲國家則積極加強多邊合作,如德國已成為WHO第6大捐助國,未來可能進一步提升其在國際衛生機構中的話語權。

對台灣而言,這一變局既帶來挑戰也創造了機會。台灣在疫情期間以優異的防疫表現,成功獲得國際社會的肯定。林世嘉表示,台灣在健保、數位健康及國際合作領域的成果,為其參與全球衛生治理提供了有力支撐。雖然加入WHO仍是長期目標,但美國退出的局勢,或將為台灣與理念相近的民主國家創造更多合作機會,進一步提升台灣在國際衛生領域的貢獻與影響力。

全球衛生研究中心強調,川普此次行動可能牽動國際衛生治理的「新平衡」。台灣應積極參與雙邊及多邊合作,強化技術交流與政策發展,為全球公共健康帶來更多積極影響,並進一步推動國際醫藥與衛生體系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