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一個禮拜,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Donald Trump)即將就職上任,這是川普的第二任期,也是完全執政的政局,至少在2026年期中選舉之前,行政、立法掌握在共和黨手上,外界評估川普會展現強勢的領導風格,「川普主義」(Trumpism)會和2027年的首任時不一樣,尤其是在對外政策上,川普政府會如何調節俄烏衝突?以及會採取什麼策略來落實「印太戰略」(Indo-Pacific Strategy)?另外,川普的「防衛埋單」(Pay for defense)及「新關稅計畫」(All Tariff Policy)會如何推行?顯然,從國際情勢來看,這些都充滿了不確定性,尤其川普在第一任期時給各國的震撼太深刻,與美國之間的互動成本恐怕會增加。

川普團隊已準備好新關稅計畫的推動

部分論點認為川普走馬上任後並不會立馬採取關稅計畫,主要的理由有二,一是川普第一任期時是一直到任期的第二年才開始對中進行貿易戰,所以川普這次上任後也會有醞釀的空間;二是川普的商人性格,關稅只是用來談判的手段,況且有人提及川普至今還未親口表述具體的關稅額度,也就是說,川普會觀察情勢變化,再考慮採取的措施。不過,這樣的推論仍有問題,畢竟川普有前次執政經驗,以及川普這回沒有連任的顧慮,他的團隊理應做好新關稅計畫的準備;此外,川普當然把關稅視為工具,在談判過程發揮作用,端看磋商情形來漸進加碼或取得共識。換言之,川普政府勢必採取關稅措施,這無庸置疑,各國對此得沙盤推演。

各國面對川普團隊的「新關稅計畫」,首先必須先認知這並不等於美國將走入「貿易保護主義」(Protectionism),川普在意的是「美國優先」(America First),以及如何透過貿易政策來讓製造業帶回美國,這是他推動「讓美國再次偉大」(Make America Great Again, MAGA)的一部分,川普並非是要封堵美國對外貿易,而是在公平及利益的前提下,建立貿易關係。所以,就算跟美國的貿易順差,並不等於川普就會築起貿易壁壘,重點在於如果因為政府補貼導致不公平的出口貿易,基於保護美國國內經濟利益,那麼採取關稅就會是必然;川普會防範可能「被脅迫」的風險,也就是衡量「經濟安全」與「經濟發展」的平衡點。

川普上任後 不會讓中國有喘息的機會

值得留意的是,川普團隊針對「防衛埋單」的概念是什麼?事實上,美國能處理全球衝突的能力愈來愈有限,必須要其他國家能分擔責任,川普認為各國都要有「自己國家自己救」的認知,美國沒有義務完全負擔全球安全的投入,所以有論者將此解釋為「保護費」(Protection Fee),甚至是「疑美論」。不過,這恐怕也誤解了川普團隊的對外路線,無論是川普第二任期的國務卿盧比歐(Marco Rubio),或是國防部次長柯伯吉(Elbridge Colby),對於「印太地區」的重視不言而喻,川普的外交國防團隊不會走「孤立主義」(Isolationism)路線,而是強化安全的合作,這解釋了為何從去年五月開始,美國政府一再強調「新趨同」(New Convergence)。

從美國對外政策的延續性來看,或許川普並不偏好「多邊機制」(Multilateral Regime),但是也會持續建構新安全觀,特別是國家之間的安全連結,以及多元的安全議題,那麼無論是傳統的軍事安全,或是非傳統安全,將進一步滾動安全的範疇,例如科技安全、資訊安全、數位安全、公衛安全等面向,尤其是民主國家之間的安全議題會愈來愈趨同。當然,有聲音質疑川普在商言商,並不在乎價值曲線,不過,這忽略了美國的憲政精神,共和黨仍有根深蒂固的理念,況且國會對於抗衡威權國家的擴張是跨黨派共識,以及美國政府部門有著既定政策方針,倘若美國失去全球領導地位,這也不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這解釋了近期川普對「巴拿馬運河」的觀點。

川普重返白宮後,美國對外關係恐怕不同於過去四年,各國要和川普打交道的成本計算也會不一樣,不過,相較之下,最有壓力的國家一定會有中國,習近平必須思考有多少籌碼可以和川普談判,以目前中國國內的處境,是否還有能耐和川普政府一來一往的相互報復?此外,或許川普對中過採取的關稅不會一步到位從60%起跳,但是拜登(Joe Biden)已於去年底宣布:2025年開始對中國半導體產品課50%的關稅,不落人後的川普可能也不會給中國好臉色看。川普走馬再任後,美中經貿談判的門檻相當高,而且川普沒有太多時間等待交涉,有可能在短時間內對中施壓,迫使其坐上談判桌,那麼可以想像的是,第一回合的氣氛應當不會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