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防部12月18日提交美國國會一份長達182頁的《2024中國軍力報告》,其中有關中國解放軍投入巨額經費提升海空軍力量、飛彈戰鬥力、核武等的內容,基本上只有部分數字變化,與前一年的報告沒有太大差異;不同的是,報告相當程度集中分析中國軍隊腐敗問題、指揮官素質不足等弱點。主張「中國軍隊還沒做好準備」,對於兩岸是否陷入戰爭,認為「既非迫在眉睫,也不是不可避免」,對於2027年武力犯台的假設,可能被中國軍隊中大量存在的弱點掣肘而減緩。

《中國軍力報告》自2000年首次發布以來,提供中國人民解放軍最詳盡的非機密資訊,讓美國國會參考;而且自2022年起,美國國防戰略將中國設定為美國國家安全的首要挑戰,並直稱「中國是美國唯一的競爭對手」。對於「擴大核武能力」、「發展完整、精密的軍備」、「建立跨越第一島鏈的全球性軍隊」與「建立自給自足的國防工業」,可說是每年數字刷新;而今年特別把「中國軍隊根深蒂固的腐敗問題可能對軍隊產生的影響」拉上檯面。

主導撰寫、彙整《2024中國軍力報告》的美國國防部印太事務助理部長瑞特納(Ely Ratner)與負責中國事務的副助理部長蔡斯(Michael Chase),在華府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研討會說明。 圖:翻攝CSIS官網

弦外之音?美中競爭關鍵在南海

主導撰寫、彙整這份報告的美國國防部印太事務助理部長瑞特納(Ely Ratner)與負責中國事務的副助理部長蔡斯(Michael Chase),當天在華府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就這份報告的研討會上回應記者提問,不同於書面資料上稱「習近平上任十多年來,積極處理解放軍的貪腐問題,顯示習對於擁有一支強大軍隊的決心」,而是引述媒體報導:「部署在西部沙漠地帶的導彈的液體燃料艙裡不是燃料,而是裝滿了水」,質疑「緊急情況下導彈能飛起來嗎?」並以2023年下半年,包括國防部長、曾負責裝備開發部的部門中央軍委主管以及中國最大飛彈製造商的高管,至少有15名高級軍官和中國國防部門的高階官員被免職做為佐證。

瑞特納在研討會中強調:「我們(美國)嚇阻(中國)的力量真實且強大」,展現「美軍地位增強」的自信。而這份自信來自於美國精算中國脆弱的能源問題。報告指出,在持久的軍事衝突中,中國可能面臨的主要挑戰是如何滿足國內對石油和天然氣的需求;根據評估,中國有7成能源需求來自進口,3成由國內自產;為因應西太平洋發生持久衝突導致能源供應中斷,中國不斷擴大戰略和商業原油儲存能力,目標是儲備90天的原油進口量,目前的儲存容量約為7億桶,相當於約62天的原油進口量。蔡斯則指出,中國能源進口主要經由南海和馬六甲海峽,美軍能在緊急情況下切斷從印度洋到馬六甲海峽的海上運輸通道,中國將面臨無法承受的能源短缺問題。

美國海軍尼米茲級(Nimitz Class)航空母艦「卡爾文森號(USS Carl Vinson CVN-70)」,12月22日自菲律賓雷伊泰灣(Leyte Gulf)、蘇祿海(Sulu Sea),直接切進南海。 圖:翻攝「X」@USPacificFleet

素質不夠?台灣問題非迫在眉睫

關於台灣議題,瑞特納指出,中國希望能在短時間內快速入侵台灣,且要在可接受的代價下。中國努力朝這個方向邁進,但是目前仍做不到,解放軍在後勤與持續作戰能力方面有很多問題。《2024中國軍力報告》在總評中國軍隊軍事能力方面寫道:「雖然取得了各種進展,但在指揮官熟練度、遠程補給、巷戰等領域存在相當大的問題」,簡單地說就是說解放軍裝備現代化速度很快,但「人」的能力,和連結大部隊運作的指揮體系都存在問題。報告認為,如果解放軍的目標是在可接受的代價下迅速入侵台灣,會需要具備複雜城市戰或長途物流能力和規模,目前並未見解放軍展現該能力。瑞特納以此推論:台海衝突並不是迫在眉睫或不可避免的;並認為中國軍隊的深度腐敗問題,會減慢其2027年以及以後的所有目標達成。

蔡斯提及中國官方媒體經常出現的「五個不會(Five Incapables)」。解釋這是習近平在2015年介紹中國軍隊的問題時提出術語,意思是指揮官在作戰現場無法判斷形勢,不會理解上級意圖,不會下定作戰決心,不會排兵布陣,不會處置突發情況。蔡斯分析說:「中國媒體仍然使用這個語詞,意味解放軍仍然沒有解決這個問題。這可能源自1979年中越戰爭後,中國軍隊沒有任何實戰經驗。」比起美國在越戰後還參與黎巴嫩、格瑞那達、利比亞、兩伊戰爭、海灣戰爭、阿富汗戰爭等「遍地烽火」,中國明顯居於弱勢。只是,不知美國在越戰、阿富汗戰爭前是否評估過越共、塔利班軍隊?是否也是脆弱不堪一擊?但之後卻陷入泥淖?最後灰頭土臉離開?留下越南、阿富汗人民自己承受戰爭的破敗與傷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