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史館於2024年12月14、15日(六、日)在臺北館區四樓大禮堂舉辦「戰後臺美關係—從經濟發展到國防安全」學術討論會,邀請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吳文欽研究員、美國聖湯瑪斯大學國際研究講座教授葉耀元、政治大學歷史系藍適齊副教授等學者專家撰稿,發表16篇論文,領域橫跨政治史、外交史、經濟等不同領域,內容豐富多元。

12月14日早上由臺灣大學歷史學系陳翠蓮教授以「戰後臺美關係與民主化」為題發表主題演講,述說1950年代至2000年不同階段臺美關係之演變及美國對臺政策。美國的核心原則是「不會讓臺灣落入敵方陣營的手中」,即使臺灣實施戒嚴體制,仍給予支持。直到1980、90年代,美國推動民主促進政策的過程中,與臺灣島內的民主運動相呼應,最終促成臺灣民主化。臺灣實現民主化之後,已是有能力透過民主機制表達集體意願的政治共同體,如何在國際社會獲得公平合理的對待和地位,是國人要回應自身集體認同與現實需求無法迴避的問題。

下午13時30分舉行第一場次學術討論會,由臺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張國城教授論證蔣中正、蔣經國依美、疑美與咎美三種心態的形成,係源自於中華民國來臺後的困局、美國戰略利益的分歧,以及彼此關係中缺乏籌碼,也深刻影響臺灣的國家發展與對美觀感。國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任育德副教授指出蔣中正與葉公超等人的互動,因蔣對美關係的決策時有變化,也反映內部政治趨勢的縮影。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洪紹洋教授指出留美的臺大農業經濟系學者回國後,又在美國政府支持成立的農復會服務,並為臺灣的農業問題提出可能的解方。

第二場次由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博士生林聖峰以製粉業的案例,揭示冷戰背景下臺美援助關係中之內在矛盾,既非以往研究提及的完全依附,亦非完全自主,展現了臺灣財經官僚在美援制約下複雜的政策調適歷程。中國南開大學歷史學院王文隆副教授比較臺菲案例,解析臺灣後起優勢在於政治穩定、官民企業的分立,以及落實美臺財經官員共同制定之政策,贏在起跑點,搶先嵌入美國的產業鏈。

第三場次由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李為楨副教授從美援小型民營工業貸款金額、利率等面向,透過數據資料,揭露低利工業貸款對民營企業的成長具有正面的意義。陽明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博士生廖彥豪爬梳檔案、日記與口述訪談,勾勒出1958-1965年間,從裁撤經安會、改組強化的美援會,到設立經合會的歷史轉折及其後續影響。

12月15日上午第四場次由政治大學歷史系藍適齊副教授表示半導體產業從最初的政府決策、技術移轉、商業移轉,與技術提升等階段,均有賴於具有留美經驗人士的努力,建立了跨國的人際與知識網絡,為產業帶來關鍵且深遠的影響。輔仁大學歷史學系蕭道中副教授論述美國駐中華民國大使館代辦師樞安(Robert C. Strong)觀察二戰後至冷戰初期中美關係的複雜面貌,勾勒出《中美關係白皮書》公布前後、國府失去中國政權到遷臺初期兩國之間的來往情形。國史館林映汝協修指出1960年代國民黨政府面臨美國輿論主張讓中共加入聯合國,內部又發生臺獨案件,主政者甚感焦慮,終於引爆反費正清風潮,與美方有學術往來的中研院人士紛紛捲入該起事件。

第五場次由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李語堂助研究員檢視英國檔案揭示了即使是1972年英國與中共互派大使之後,英國也從未同意承認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只是認知(Acknowledge)到中國對臺灣的主權主張。中央研究院政治研究所吳文欽研究員等人利用2022-2024年三波的民調資料,探討臺灣民眾如何基於國族認同及對美國民主程度的評價,形成自己對美國可信度的看法。

下午第六場次由臺灣人公共事務會資深政策研究員黃致榮論證美國對臺的立場與政策歷經多次調整,表裡時有不一,但始終堅持否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對臺灣的主權主張,執行「將臺灣與中國分隔」的政策。國史館廖文碩協修探討美國對中國關係正常化過程中,各階段有關設置對臺代表機構的交涉與爭議焦點,以及國會外交權的主張對臺美關係的性質與臺灣地位的影響。

第七場次由美國聖湯瑪斯大學國際研究講座教授兼系主任葉耀元等人探究臺灣公民對假想的與中國大陸的衝突中潛在傷亡的訊息有何反應,發現臺灣公民不因傷亡人數增加而降低自衛意願,但衝突的理由可能會影響公民對傷亡的容忍度。陽明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博士生郭彥伯從美軍藏匿人犯案,探究戰後臺灣「美軍例外」樣態的形成脈絡及具體運作過程。

最後是綜合座談,由陳儀深館長主持,邀臺大經濟系吳聰敏教授、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林正義研究員、臺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張國城教授座談。陳儀深館長引言指出歷史是過去與現在的對話,同時也需要與政治、經濟等不同學門進行對話。

吳聰敏教授認為60年來臺灣經濟高度成長的原因,主要是市場經濟發揮力量,而非經濟官僚的影響,也指出政府檔案只呈現官方的看法,應留意英文檔案。對照中英文檔案,才能更瞭解全貌。

林正義研究員提到國家安全並非小國就沒有力量。臺灣半導體實力影響全球經濟的脈動,也是臺灣安全得以國際化的要因。

張國城教授指出兩蔣日記中經常批評美國政要,但仍務實地在美國的框架下開展臺美關係。國人對於美國應抱持著「該依勿疑、該疑莫依」的態度,意即在需要依靠美國時信賴美方;該懷疑美國之處,要做好最萬全的準備。他認為美國支持臺灣的最大原因,是因為臺灣有著一群愛好自由民主的人民。

 

「戰後台美關係—從經濟發展到國防安全」學術討論會,第四場學術討論會(右起,林映汝協修、藍適齊副教授、蕭道中副教授、陳儀深館長、雷祥麟所長、趙相科教授、吳翎君教授、劉季倫教授)   圖:國史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