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福部次長周志浩28日於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議指出,衛福部將新增大腸癌高風險族群的公費無痛大腸鏡篩檢,預計明年試辦,對象鎖定40至49歲且一等親患有大腸癌者。會中聚焦於提升癌症防治策略,包括早期篩檢、基因檢測及精準醫療,同時瞄準2030年達成癌症死亡率降低1/3的目標。
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第2次會議由總統賴清德主持,會中討論強化癌症防治策略及心理健康韌性提升。周志浩簡報指出,健康台灣計畫核心在於提升癌症篩檢率,期望早期發現癌症,增加存活機會。他提到,現行癌症防治政策將進一步擴大篩檢對象年齡,並新增檢測工具,包括下修肺癌篩檢吸菸史年限、新增HPV檢測及推行國中男生HPV疫苗施打等。
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對媒體表示,新增大腸癌高風險族群的公費篩檢,針對有家族病史者相較一般人風險高出2倍以上,篩檢方式將採用無痛大腸鏡檢查,初步規劃於明年試辦,對象涵蓋40至49歲且一等親患有大腸癌者,經費則由公費補助。
台灣癌症連續42年蟬聯10大死因之首,去年因癌症病逝人數高達約5.3萬人。衛福部次長周志浩指出,癌症的期別與病患存活率密切相關,早期診斷的患者,其5年存活率能達9成,然而,若發現時已是晚期,存活率則僅剩2至3成。他進一步說明,經由篩檢發現的個案多數為早期癌症或癌前病變,而未透過篩檢檢出的病例,通常已進入晚期,這顯示提升篩檢普及率對降低癌症威脅的必要性。
國內去年進行了486萬人次的癌症篩檢,經後續追蹤,發現其中5萬2417例為癌前病變,另有1萬1403例為癌症病例。衛福部次長周志浩表示,為有效降低癌症死亡率,衛福部正與醫療機構合作,建立針對篩檢陽性個案的主動追蹤管理機制。
展望2030年,衛福部設定多項具體目標,包括將每年癌症篩檢人次由目前的500萬提高至1200萬,肺癌篩檢人次從5.5萬提升至55萬,HPV檢測服務的使用率目標則定為70%,並計畫將胃幽門螺旋桿菌篩檢累計至220萬人次。
周志浩強調,癌前病變的早期發現對防治癌症至關重要,預計每年發現的癌前病變數量將從5.2萬例增加至8.6萬例。他表示,這些目標均為健康台灣計畫中的重要策略,未來將持續努力,逐步減少癌症對國人的威脅,改善全民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