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台灣近期爆發綠鬣蜥入侵問題,這種原產於中南美洲的外來物種,已在全台建立約 20 萬隻的野外族群,並逐漸向北部蔓延,包括苗栗縣在內的中北部地區也陸續傳出蹤跡。農業部近日要求地方政府成立專案小組加強移除工作,並明確指示台中以北縣市如有發現,需立即進行捕捉,以阻止族群擴張。
綠鬣蜥因外型酷似小型恐龍,曾是寵物市場的熱銷選擇,但由於飼養後棄養或野放的情況日益增加,自2020年起已被政府列為「有害入侵種」。林業署表示,綠鬣蜥最初作為觀賞寵物引入台灣,但由於其繁殖力強,加上南部氣候與其原生環境相似,使其迅速在野外建立穩定族群,並逐漸往北遷移。
根據林業署統計,自2019年至今,農業部補助地方政府執行綠鬣蜥移除工作,總計移除超過21萬隻。然而,由於各地政府行動進度和執行效率存在差異,仍難有效壓制其族群規模。目前野外族群分布範圍涵蓋屏東、高雄、台南、嘉義、雲林、彰化、台中及台東等縣市,南投及嘉義市也出現零星蹤跡。牠們偏好棲息於河道、雜木林等隱蔽地帶,行動敏捷且警覺性高,這增加了調查及捕捉的難度。
近日,苗栗縣也傳出綠鬣蜥蹤影,引發外界關注。林業署透過屏科大協助當地政府進行調查,目前尚未發現明顯族群,但仍呼籲各地積極防範,特別是台中以北地區,需隨時做好捕捉準備,避免這類有害物種進一步繁殖。
農業部指出,綠鬣蜥每次可產下 20~70 顆卵,繁殖能力驚人,且其挖土行為可能導致河堤、基礎設施受損,進而對農業、觀光及公共安全構成威脅,甚至引發電線短路、道路坍塌等直接經濟損失。此外,綠鬣蜥會與台灣原生物種爭奪棲地與資源,對生態系統帶來重大衝擊。
為防止飼養行為助長野外族群,政府自 2020 年將綠鬣蜥列為需登記的外來物種。目前全台已登記合法飼養數量為 526 隻,林業署表示,各地政府定期進行抽查,違法繁殖或未登記的情況將處以新台幣 1 萬元~5 萬元罰鍰,並沒收相關個體。
林業署重申,解決綠鬣蜥問題需仰賴全國協力,各地方政府應加強合作以提升移除效率,同時呼籲民眾如發現綠鬣蜥,應立即通報,避免族群進一步擴散,共同維護本土生態與公共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