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台灣外來種綠鬣蜥持續擴散,已對農業生態造成重大威脅。粉專「農藝女孩看世界」近日發文指出,這種爬行動物在中雲嘉南高屏等地區橫行,農民遭受損害,現有防治措施卻受限於「人道處理」規範,效果有限,令問題愈加棘手。該粉專認為,不如交給專業獵人處理,才可望改善。

「農藝女孩看世界」指出,綠鬣蜥因氣候限制主要活動於25至35°C環境中,南台灣適宜其繁殖。此物種見綠就咬,破壞農作物,間接推動蔬果價格上漲。該粉專指出,牠們繁殖力驚人,3年即可生育,每窩產下25至80顆蛋,擴散速度驚人。從2016年起,政府逐年移除綠鬣蜥,2020年移除量達到1萬4536隻,但相較於約20至40萬隻的野外族群規模,移除速度仍遠遜其繁殖。

該粉專指出,現行移除方式多以套索、彈弓等手段進行,受限於「人道處理」規範,效率低且難以一擊致命,常造成蜥蜴逃逸繁殖更多。相較之下,埃及聖䴉的防治成功值得借鏡。該物種因快速繁殖而嚴重威脅本土鳥類與農漁業,林務局早期以移除巢穴為主,效果不彰。直至108年開放使用獵槍後,移除效果顯著提升,108年移除825隻成鳥,109年達到1萬2,690隻,至今總計移除超過1萬7,000隻成鳥,並移除巢穴內雛鳥與蛋數千,投入經費高達7千萬元,僅經歷4年就近乎清零。

相較之下,綠鬣蜥的肆虐對生態和農業的衝擊已非地方政府所能負擔。地方每年僅編列約200萬元經費進行移除,現有措施難以根治。粉專呼籲中央政府介入,投入更多資源並增派人力,仿效埃及聖䴉的成功模式,否則無法有效遏制其族群增長。

此外,源頭管理亦不容忽視。該粉專指出,請飼主不要再棄養綠鬣蜥,早在2020年9月1日,當時的農委會就已經公告修正「適用野生動物保育法之人工飼養、繁殖陸域野生動物種類」及「有害生態環境、人畜安全之虞之原非我國原生種陸域野生動物之種類」。唯有登記的綠鬣蜥才能合法持有,未登記的綠鬣蜥飼主或飼養戶將遭到罰款或沒收。市面上綠鬣蜥買賣也必須登記在案之後,才能買賣轉讓。

「農藝女孩看世界」表示,綠鬣蜥這類有害外來種不在野保法的範圍內,就算全台灣的獵人用獵槍打都不一定能在5年或10年內清零,何況還只能「人道處理」用套索或彈弓?該粉專主張,人道主義者強調要減少動物的痛苦,但事實上「無法一槍斃命其實相當痛苦,一點也不人道,」,該粉專認為,還不如交給專業獵人處理,「還有望在全台蜥災看見一點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