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法國國際關係研究所IFRI)日前發布「台灣能源供給:國家安全的致命弱點」研究報告,其中指出,台海之間若遭中國封鎖貿易,能源恐因儲量有限及本身仰賴進口等關係而重創國安,而為了減少威脅,提升能源自主與電網安全刻不容緩。

法籍駐台記者西摩爾(Adrien Simorre)在法國國際關係研究所10月刊物中撰寫「台灣能源供給」的研究報告,基於公開資料,及今年5月至7月間與產業、專家及政治人物訪談所撰寫。

他在研究中提到,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教授張馳今(2024)年5月賴清德總統就職後軍演時曾說到,中共意圖在「經濟上封鎖台灣」,目標之一便是「阻斷台灣能源進口的生命線」。而台灣作為海島,電力系統集中於西側且為封閉式,目前能源仍大量倚重天然氣與燃煤的化石燃料,剩餘96%的能源皆仰賴於進口,若如研究所示,面臨禁運或海運受阻,「在區域緊張脈絡下,能源供應成了台灣國安致命傷」。

台灣的液態天然氣(LNG)、石油儲槽、電廠以及供電網絡主要都集中於台灣西部,能源系統也更容易暴露在砲擊等軍事攻擊之下。研究中強調,面對共軍威脅與可能的封鎖戰略,台灣提升「能源自主」與「電網安全」刻不容緩。

反觀台灣政府已意識到能源供給為國安議題,正努力強化「能源獨立」,包括「鼓勵再生能源發展」、「多角化化石能源供應管道」、「增加燃料存量」以及「強化輸送網安全」。

國防安全研究院所長蘇紫雲表示,「戰爭期間,再生能源能滿足基本電力需求…若配電網遭破壞,火力發電廠便不能再傳輸電力。但再生能源的能量來源去中心化,較不會受到衝擊」。但其實依照報告數據顯示,台灣近年的再生能源標準都尚未達成,7月時再生能源占台灣總能源的11%,而2025年的目標門檻為20%,目前已被推遲至2026年底。

至於如何強化供應安全與增加儲量,包括增加新的天然氣接收站、增加再氣化設施容量以及既有接收站儲量,台灣目前擴展不同液態天然氣進口國與供應路線,減少對特定國家及區域的依賴。自2021年起,台灣鼓勵航商建造液化天然氣載運船,包含陽明海運在內的企業也開始打造能源運輸船,中油也啟動相關計畫。打造國輪運送能減低因禁運而起的供應中斷風險,避免依賴外國船艦運送進口燃料。

在研究中也提到,台灣政府近年開始在關鍵設施導入「雙備援系統」概念,同時強化人員檢查、滲透偵測與資訊安全,以強化電網的安全與韌性。台電也採取多項措施,如優化對無人機入侵的反應程序等,甚至在去年編列台幣334億,啟動為期5年的「配電系統升級計畫」。

研究中也引用《天下雜誌》的數據,指出台灣配電網事故已從2013年的每年2萬起,減少至2023年的每年6000起,但也有民調指出,仍7成民眾認為台灣有缺電風險。「因此,我們可預期,北京及其盟友將繼續利用台灣能源系統的弱點作為施壓的首要手段。作為反應,台灣政府應更明確地承擔起能源政策中的國家安全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