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將於明(26)日舉行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罷免投票,不僅罷團和反罷雙方精神緊繃,國際社會也高度關注。英國國家廣播電台(BBC)稍早報導,大罷免將加劇台灣兩極分化,但同時也將有利於強化台灣公民社會的韌性。
報導指出,這場史無前例的投票可能會改變台灣的政治權力平衡,加深了政治分歧,辯論雙方都聲稱自己是台灣神聖民主的救世主。
持續更新:華盛頓時報:中國對藍白立委的影響力與日俱增激出大罷免
這場運動中的許多人認為,以對大陸相對友好而聞名的國民黨為首的反對派正受到北京的影響,並在台灣立法院暗中推動中國當局所想要的議程。
國民黨否認了這一點,但去年,一群國民黨議員訪問中國,並受到中共高層官員王滬寧的歡迎後,人們的懷疑加劇。
報導引述澳洲國立大學台灣研究計畫的宋文笛教授,指出這次的大罷免投票可能進一步加劇台灣政治兩極化,但同時也「為新的政治行動主義創造了空間」,尤其是對民進黨支持者而言,他認為這總體上有利於增強台灣公民社會的韌性。
卡內基中國研究中心非常駐研究員莊嘉穎(Ian Chong)則指出,如果許多罷免投票獲得成功,「這將向台灣政界人士發出一個訊號,那就是他們應該謹慎對待在公眾情緒中推行底線的程度……他們不能走得太遠,否則將產生後果。」
他指出:「但如果罷免投票最終不了了之,就會鼓勵政客為所欲為。」
「這將加劇兩極分化……政客們很容易將『大罷免』視為又一場未能在特定人群之外獲得足夠動力的公民社會運動。」
然而,如果整體結果接近但並非定論,這可能意味著「國民黨和民進黨最終將不得不尋求妥協並攜手合作」。
莊嘉穎補充道,「這對台灣來說可能並非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