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六(7月26日)花蓮將舉行罷免立委傅崐萁投票,成為全台矚目的政治風暴中心。傅崐萁身為國民黨立院黨團總召,與其妻長期盤據地方政經體系,被稱之為「花蓮王」。這場罷免被視為是對地方派系的總清算,更是檢驗台灣地方民主成熟度的關鍵時刻。

距離投票僅剩兩天,花蓮政壇風暴再起。來自花蓮的企業家童子賢今日公開指控傅崐萁在2018年曾以威脅手段,要求教育界不得直接接受其700萬元捐款,必須經由縣府中轉,引發輿論譁然。此言一出,再度燃起地方對傅家體系的不滿。民進黨加緊動員,地毯式拜票如火如荼地進行,25日晚間「公民之夜」集會將登場,黨秘書長林右昌也會親自南下催票。目前傅崐萁則持續低調,透過地方系統與縣府資源穩固反罷票源,雙方進入最終肉搏戰。

現正最夯:國際法學者宋承恩回應顏厥安:大罷免非「無差別」、規模未達「大」

童子賢爆料,自己曾以個人名義捐7000多萬給花蓮震災,結果卻變成傅崐萁個人的功德,花蓮縣政府還跟災民講說「這是縣長特別給你們的」。 圖:翻攝自徐柏岳臉書

傅崐萁在國會與民眾黨團總召黃國昌聯手,通過多項備受爭議的法案與預算,成為罷免發起的直接導火線。這場罷免投票,至少體現四項值得關注的深層意義:

一、派系壟斷下的破口試煉

傅崐萁夫婦多年來在花蓮掌握龐大組織網絡,歷屆選舉皆高票當選,但其問政品質飽受質疑。不僅頻繁缺席重大表決,還操弄族群情緒、率立委赴中國「聽訓朝貢」,更被指控干預企業捐款流向、恫嚇教育界,此類作風使其形象日益下墜。

此次罷免,不僅是對傅個人的不信任投票,更是一場對地方派系長期壟斷政治資源的反撲。對花蓮選民來說,這是首次有機會用選票撼動多年盤根錯節的地方勢力。

二、青年與公民社會的崛起

這次罷免案參與人士,包括有大量的在地青年、返鄉的選民,還有藝文界、科技界人士的積極參與。童子賢、洪三雄等企業界領袖親上火線聲援罷免案,可以說不分階層的跨界集結。是一場選票及信仰價值的動員:針對問政品質的絕對要求和對政治倫理的最低底線,還有對民主制度的信任,均具體轉化為行動。
這些青年團體組織罷免說明會並協助資料澄清,也透過社群媒體擴散資訊、拍攝短片說明罷免理由。他們不再只是鍵盤後面的批評者,而是親自投入社區、真正實踐民主。

三、罷免機制的制度再認識

批評者常以「多數選出的立委,為何可以輕易罷免」以此質疑罷免制度。但這次罷免案的發展,顯示台灣民主制度中的一項制衡機制,即是當選民覺得民意代表失職或者是背離民意,均可用憲政手段重新審視其正當性。只要依法達標,罷免即具有民主合法性,也是一種政治責任的落實。

四、罷免成功的意義不在人,而在制度與文化

如果傅崐萁此次遭到罷免,這不僅代表某個政治人物下台而已,而是地方選民意識的覺醒,包括對代理人政治的標準,以及對地方政治透明、公平與問責的追求。相反的,就算罷免目標未達成,在這過程中所激發出來的公民參與與民主辯論,對台灣民主文化的厚植,深具意義。
花蓮傅崐萁的罷免案,可以說是選民的民主檢驗也是台灣民主制度自我修復的具體例證。其他地區罷免案也是如此。無論這場罷免結果最終是如何,然因這場選舉,所帶來的集體討論、價值爭辯與制度再認識,都將影響台灣未來的政治樣貌。民主不只是投票日那一刻,而是每一場願意爭取改變的行動。所以花蓮是否迎向改變,注入新政治樣貌,就看26日投票結果。這次花蓮罷免傅崐萁案,總投票人數19萬1,367人,其罷免門檻為4萬7,842人,「且有效同意票數多於不同意票數」。

國民黨立委傅崐萁(左二起)、花蓮縣長徐榛蔚夫婦。   圖:翻攝自傅崐萁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