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思覺失調症」已成為社會新聞的熱點話題之一。這類疾病的患者在急性發作時,可能會出現脫序行為,甚至產生攻擊性,這常引發公眾的恐慌。而在司法審判中,思覺失調症的診斷與嚴重程度,常成為攻防戰的焦點。如何準確診斷並評估患者的病情,已成為精神醫學和司法領域的一大挑戰。

台中榮總今(29)日召開記者會,精神部主任周元華醫師及其研究團隊利用磁振造影(MRI)與單光子電腦斷層掃描(SPECT)技術,在思覺失調症的診斷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研究團隊發現,思覺失調症患者的腦中,多巴胺調節蛋白和胺基酸存在異常,這一發現為該病的診斷提供了更為科學的依據。研究進一步將這些異常蛋白質及胺基酸進行量化,達到科學標準化,這有助於醫師更準確地判斷患者是否罹患思覺失調症及其嚴重程度。這項研究不僅為臨床醫師提供了可靠的依據,協助他們制定最佳治療方案,還能節省醫療資源,未來甚至有望成為司法鑑定的重要輔助證據。

周元華醫師強調:「這個研究最大的挑戰在於多巴胺這個物質在正常人也存在。我們必須非常精準地運算,觀察病患與一般人之間的差異。這與癌症研究不同,癌症的診斷往往是基於癌細胞的存在,而在精神疾病的研究中,我們面臨的是如何區分正常與異常間的細微差異。因此,我們的研究不僅需要高精準度的測量,也需要在臨床上提供客觀的數據。」

周元華解釋:「在醫學研究中,特別是在這類研究中,我們的儀器測量誤差應該控制在5%-8%之間,但正常人與病患之間的差異僅約為15%,因此我們只有7%-10%的空間進行量化。這就要求我們的測量必須非常精準,才能在臨床應用中發揮作用。」

此外,周元華談到了研究成果的臨床應用潛力:「我們的研究不僅能為治療病患提供更客觀的數據,幫助醫師選擇適當的藥物,還能在精神鑑定方面提供新的工具。因為現在的精神鑑定缺乏客觀證據,我們的技術未來可能成為鑑定工作的有效輔助。在國外,已有一些法院開始試行使用這類科學證據作為量刑依據。然而,要將這項技術應用於司法鑑定,還需要進一步研究設計,並與法院建立密切合作。」

台中榮總副院長李政鴻表示:「以前的診斷主要依賴觀察病患行為或問診,這是較為主觀的評估方法。現在,通過這項研究,我們發現思覺失調症與多巴胺等生物標誌物有明顯相關,這些實證成果已在多個國際期刊中發表。我們希望通過更科學的醫學方法來診斷和治療這種疾病,從而幫助患者和社會。」

李副院長也指出,這項研究不僅對思覺失調症的診斷具有重大意義,還有可能應用於其他與大腦多巴胺異常相關的疾病,如帕金森氏症和失智症,台中榮總將繼續利用新成立的臨床腦科學研究中心及其先進的腦影像技術,延伸研究多巴胺分泌不足所引發的其他腦部疾病,期望能解答更多人類心靈深處的秘密。

這些研究成果已刊登於多個國際知名期刊,包括《思覺失調症研究》、《神經藥理學雜誌》及《心理醫學雜誌》。台中榮民總醫院在過去五年中,持續收治超過7000名思覺失調症患者,並在今年成立了臨床腦科學研究中心,這也是台灣第一個由醫院支持所成立的臨床腦科學研究中心,致力於思覺失調症的研究。未來,該中心將繼續利用更先進的技術,推動對多巴胺異常相關疾病的深入研究。

台中榮總副院長李政鴻(左)與精神科主任周元華(右)召開記者會,宣布成功研究將思覺失調症以科學標準化判定,期待未來對於司法鑑定提供輔助。   圖:台中榮總/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