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聯準會(Fed)、歐洲央行(ECB)與許多已開發國家央行的利率評估,基本上持相同態度。當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時,他們大幅調降利率、並實施寬鬆貨幣政策,為市場注入流動性。當人們清楚地意識到,隨後迎來的通膨不會自行消失時,他們實施了幾十年來最激進的緊縮政策來打擊通膨。
本週四(22日),各國央行行長們又將於年度經濟論壇齊聚一堂。然而,據《彭博社》報導,各國央行自身對利率政策的分歧,可能比疫情爆發前的還更巨大。對投資者而言,這恐怕會帶來更不穩定的背景。
一年多前,在葡萄牙辛特拉(Sintra)舉行的歐洲央行年度會議上,貨幣政策主管們也達成了一致協議——認為需要採更多動作來平息通膨。英格蘭央行行長安德魯貝利(Andrew Bailey)當時表示,「我們面臨著共同的衝擊,影響到我們所有人。」;如今,隨著通膨下滑,但仍保持在2%目標上,正當官員們在衡量物價壓力仍過高,與經濟陷入低迷的風險時,他們將發現自身的分歧,可能比疫情爆發前還更大。
歐洲央行領先在兩個多月前,就已下調基準利率一碼。不過,聯準會至今都未鳴起「降息」的槍響。英國央行 8月 1日也採取行動,但其政策制定小組僅以「5:4」的投票結果,來決定了這項政策。澳洲央行行長本月也處於利率辯論雙方的意見中,有些人主張緊縮、有些人則呼籲放鬆。
澳洲聯邦儲備銀行行長布洛克 (Michele Bullock)在維持借貸成本不變後,在 8月 6日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希望能得到他們的確認。」她說,問題在於,雖然有大量數據表示過去發生了什麼,但經濟模型無法完全捕捉實際發生的經濟情況。
聯準會主席鮑爾(Jerome Powell)將於週五的傑克遜霍爾(Jackson Hole)年度研討會上發表講話,主題是「重新評估」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及其如何傳導至更廣泛的經濟。會議通常能見到主要央行的高層代表,並有助於塑造投資人的預期。
由於美國景氣的跡象好壞參半——七月份就業報告遠弱於經濟學家預期、但該月的零售銷售表現優於預期;對於何時放寬及調降多少的判定變得更具挑戰性。
未來一年的聯邦基金期貨波動幅度是今年以來最劇烈的。上週,該合約的 30天實際波動率躍升至 1.86,為 2023 年六月來最高水平,當時該波動率因美國地區銀行業危機而上升。目前的數據幾乎是1991年平均值的三倍。而七月就業報告顯示,失業率意外上升、股市下跌,交易員開始押注聯準會在九月會議上(可能)降息 50 個基點。而現在期貨顯示,更可能出現一碼的小幅波動。
驚喜的舉動
紐西蘭上週出現了令觀察家感到震驚的舉動。央行在三個月前曾表示「要到明年後才會採降息措施」,不過,現階段,該國央行面臨了一個不確定的經濟週期。
紐西蘭惠靈頓政策智庫Infometrics 的經濟學家布拉德.奧爾森(Brad Olsen)表示,紐西蘭央行(RBNZ)態度突然轉變,「引發了人們對該行對經濟的解讀及其預測的巨大質疑,坦白說這讓人很難相信其判斷」;「觀點搖擺不定,也意味著沒人能完全確定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紐西蘭聯邦儲備銀行官員為自己的行為進行了辯護,稱他們正在對當時掌握的資訊做出回應。紐國央行行長奧爾後來表示,從現在開始的行動可能會「謹慎」和「謹慎」。
正當紐西蘭聯邦儲備銀行事件發生一週前,日本央行官員也迅速重新調整了他們的利率。日本央行(BOJ)7月 31日升息 15個基點,並在其政策聲明中納入前瞻性指引,預示「未來將進一步升息」,令外界感到驚訝。直到 8月 7日,在股市暴跌、日圓飆升後,日本央行發出了強烈的「鴿派」訊號,承諾在市場不穩定時不會升息。
普遍的不確定性
在歐洲,央行總裁也面臨兩難境地。據最近數據顯示,歐元區通膨率意外升至 2.6%,但同時也有跡象顯示,經濟表現差於預期。官員們預計,通膨將於2025年底達「2%」目標,但他們始終強調高度不確定性。一些政策制定者,像是希臘央行總裁斯圖爾納拉斯(Yannis Stournaras)認為,增長疲軟是進一步實施寬鬆政策的理由,而另外也有人強調,「通膨仍具黏性,需保持警惕」。市場預計今年還會有兩次降息,有「一半一半」機率,會出現第三次降息。
依本月英國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的分歧投票顯示,貝利與其首席經濟學家皮爾(Huw Pill)意見相左,後者投出反對降息的一票。貝利在八月的會議後表示,利率制定者不確定在多種可能經濟情境中,可能採哪一種,且對於其可能性有不同看法。
包含價格壓力的緩解是「內生」的(也就是非惡性通膨)、也有「不太好的結果」——即價格和工資設定的永久性變化需要更長的緊縮政策。貝利說,由於「高度不確定性」,對於利率政策也就產生了替代方案。
不確定性可能是所有央行總裁都同意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