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結論,軍事演習從來沒有「劇本」,但一定有各種「想定」。

國軍年度最重大演訓「漢光40號實兵演練」將在7月22日至26日舉行,國防高層透露,今年漢光演習實兵操演為了更貼近戰時情境,除取消預校與展示科目,還強調「連續性狀況誘導」、「夜戰」、「實地」與「聯動性」等,等於是「沒有劇本」。不少媒體、政治人物抓著「沒有劇本」,對八軍團早在一個月前,動員工兵機具,在台南喜樹沙灘,挖掘壕溝並堆置沙包,構築臨時性防禦工事,以及7月25日桃園機場、7月23日松山機場,要關閉空域1小時,可能進行衛戍關鍵基礎設施反空降、反機降演練等狀況,質疑是否與漢光40號標榜「不演戲」的精神相違背?事實上這就是一定程度軍盲的表現。

不少退役高階將領都支持所謂「狀況誘導,無劇本演練」。筆者認為重點在於前面的「狀況誘導」,而非後面的「無劇本演練」。今年漢光40號實兵演練將取消由總統親自視導的大型火力展示、也不舉行預演,轉而執行更貼近戰場實況的操演。列為敵人可能登陸「紅色海灘」的台南喜樹海灘被國軍在灘頭上構築戰備坑道並堆起掩體,被質疑還是有劇本在預作準備;筆者認為正是因為沒有劇本,所以防區指揮官預判狀況誘導項目可能有敵軍登陸防禦演練,所以提前檢視、訓練部隊構築防禦陣地的技能,其實這正是所謂無劇本的優點,讓部隊能全面檢視自身能力。至於桃機、松機因為涉及民航溝通,提前說明管制當然無可厚非,至於屆時是不是演練反空降、反機降,或是其他修復、補給等可能科目,筆者認為有各種可能。

2023年漢光39號演習第五作戰區製作沙灘阻絕。 圖:取自軍聞社網站。

參謀總長梅家樹在立法院報告時說明,指本次演習的構想是依照共軍犯台的可能行動,並參酌歷年演習的檢討與建議,據以發展演習的想定。在「趨近實戰化」的要求下,分別由戰役、作戰及戰術等層級,設計出仿真的戰場想定及輔助狀況,以誘導官兵參演,驗證聯合作戰計畫的可行性、以及各級部隊執行計畫的能力。將置重點於兵種的聯合作戰及夜戰,以遂性戰力保存、整體防空、聯合截擊與聯合國土防衛作戰等連續5天4夜的操演。也就說雖然沒有擔任假想敵的「紅軍」,但將由國防部直接下達演習想定,各軍種、各防禦區則思考如何應變防禦。就像彈空氣吉他一樣,還是得有模有樣。

雖說無劇本,但國防部仍然提早「洩題」。根據國防部的說法,本次漢光演習有4項重點操演項目:
1.整體防空效能:統合三軍部隊的兵火力,演習近中遠程防護網,並運用戰機增強聯合防空效能,於本島執行防空作戰任務;
2.聯合截擊與反封鎖能力:整合海上、空中兵火力及海巡等,在本島海空域遂行反封鎖護航任務,以維持重要聯外交通的暢通,並建立「海上擊殺鏈」,執行濱海打擊作戰的實兵演練;
3.國土防衛作戰:各作戰區指導海巡、岸巡擊地面部隊,遂行近岸防禦,反掃雷破障、反登陸、反空機降作戰、關鍵基礎設施防護與城鄉守備等實兵演練;
4.全民防衛動員能量:整合「同心34號」、「自強40號」、「明安10號」及「萬安47號」演習,運用地方警消及民防團體組織,執行後備部隊的動員以及民物力的徵用,戰災搶救、防空疏散及災民收容等,以發揮軍民整合與城鄉守護的效能。

2023年漢光39號滿習期間,台南市同步辦理民安9號及萬安46號演習,結合市府團隊、民間組織與國軍單位,超過1300人投入演練,演習包括各類災情搶救及戰時相關因應,過程緊湊且逼真。 圖:台南市政府提供

國防部強調,由於聯合作戰計畫調整幅度較大,因此要著重驗證「去中心化指管」,讓聯兵旅等戰術層級單位,依照統裁部所給予的想定以及臨機狀況,經過判斷後行動。「去中心化指管」的主要目標是:要讓各級指揮官要清楚自身任務;給予各級指揮官充分授權;清楚畫設責任區;給予周延的交戰規則;讓部隊有獨立作戰能力。擺脫過去「待命」的被動形態。在優點上是可以訓練各級指揮官縱橫思維、臨機應變的能力,當然也可藉由部隊主官的狀況應對上發現不足、或有待改進的地方;唯一的缺點是缺乏實際戰場的應對感受,不一定能「激發」危機感受。只是權衡利弊還是先有「膝反射式」的應變處理能力比較重要,就是各部隊的平日訓練成果。

簡單地講,「狀況誘導」其實主要在測驗「基本功」,部隊對駐留地區特性的認識與掌握,算是「打底」的工作;某些媒體吹棒新部長取消過往偏向展示性的項目,把過去砲彈打出去就高呼「發射了」、「命中標靶」的部份拿掉是對的,但將所謂「沒有劇本」當成是某種提升,其實根本就是誤會大了。嚴格說起來,單純的狀況誘導反而是比較容易預測跟準備的,「照本宣科」便是;因為各級統裁官也只能按照準則,檢視部隊是不是依據要求按時、按兵力達到要求,至於這其中可能發生各種超出想像的變發情況,不在演習狀況中,自然也無法誘導。過去漢光以特戰部隊扮演「紅軍」,某種程度只是讓不同的狀況藉由部隊的運動、變化出現在雙方應對的場域當中,是更自然的誘導。如果要把封閉機場、管制航道等措施當成是「劇本」,只能說「酸」到無法回嘴,國軍只能苦往肚裡吞。

2023年國軍漢光39號實兵演習,模擬敵軍的黑鷹直升機載運敵特戰人員攻擊桃園機場。 圖:張良一/攝(資料照)

某退役陸軍少將說,國軍早期時常有接觸共軍的機會,所以當時演習並沒有假想敵,一直到了民國72年左右,因共軍已不會再來,才設置了假想敵的角色,可現在共軍時常擾台,空軍和海軍都有見過對方,「這就叫狀況,還需要預設?」可是美國陸軍第11空降師,今年2月在阿拉斯加州的極圈訓場,進行大規模對抗演習,2個旅級戰鬥部隊,分別擔任藍軍與紅軍,採「實兵、虛擬、建構式」概念進行。跟有沒有見過對方有直接關聯嗎?但可見「假想敵」概念非國軍獨創。這位退役陸軍少將大概是「生逢其時」,沒碰上1991年底到1992年春節過後的「長青12號」陸軍269師和陸戰隊99師的末代實兵「師對抗」,也沒碰上2017、2023兩次改制後的聯兵旅對抗,才會覺得不需要假想敵。說個軼事,末代「師對抗」進行中,傳說陸戰隊99師某部隊「截獲」269師的後勤餐車,竟將當時截獲的午餐全部倒進水裡拋棄,使對手苦等不到中午用餐補給。這的確是浪費、不環保、不衛生、不人道的做法,但真實戰場上敵人會「仁慈地」放行餐車嗎?沒有假想敵的狀況誘導,可能會在飽肚子狀況下,要你想像補給未到餓肚子怎麼辦,能「感同身受」嗎?朝「實戰化」是正確的,假想敵如何進攻、防衛軍該如何防守,將對演習進程有各種意想不到的影響,筆者認為這才是更接近實際作戰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