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與民眾黨在這個會期聯手主導的國會改革相關修法,引起極大爭議,民進黨質疑此提案是立委擴權法案而強力反對,並指控修法審議過程中,存在諸多程序問題且未實質討論內容,因而導致17日立法院會上演全武行,多名藍綠立委掛彩送醫,立院外也集結近千位抗議群眾。院會21日續審時,國民黨與民眾黨再度以人數優勢強行通過多項條文,引發青島東路聚集3萬人反對藐視國會、表達退回重審的訴求,頗有重現太陽花學運的態勢,掀起國內外討論與激辯。

榮泰創數據》蒐集5月17日至22日網路上對於國會改革的討論。從國會職權相關修法的熱度來看,吵得最凶同時也最具爭議性的重點,莫過於「增訂《刑法》藐視國會罪」,討論量高達4.7萬則。目前藐視國會罪的行政罰鍰條文已通過二讀,未來官員接受質詢時,不能拒絕答覆、隱匿資訊、虛偽陳述或反質詢,否則將面臨罰鍰,甚至刑事責任。民間人士或私營企業雖不會受到刑事處罰,但仍可能因拒絕參與聽證會或提供資料而被連續開罰,引發社會憂心忡忡。民進黨與其他民團質疑,藐視國會如何判定、由誰判定以及犯罪要件等,在法案條文中並未明確界定,恐讓被調查的單位人人自危,對言論自由和政治多元性構成威脅。

另一個攻防重點是「調查權與聽證權修正」,聲量排名第二、達2.9萬則。國民黨和民眾黨兩黨的修法條文賦予立委組成調查委員會的權力,要求政府機關、部隊、法人、團體或社會關係人士提供調查資料,若調查對象不配合,還能處以最高10萬元的罰鍰。但民進黨批評此法是藍白的「查水表惡法」,擔憂未來「任何人」都可能被叫到立院問話,不僅波及到一般人民與企業,甚至可能不利於台灣投資環境,引發嚴重分歧,也激起網友大量討論,例如「以後立委可以調閱台積電的機密?」、「立法院伸手到民間?」等。

最先二讀通過的「總統國情報告常態化」,將總統每年進行國情報告並且即問即答納入法定程序,引發超過1.2萬則討論。民進黨指出此法逾越憲法授權,網路上正反兩方爭辯不休,一些支持者表示「爽啦 賴清德別想躲」、「神隱的時代結束了」,而反對意見認為此舉「破壞三權分立」、「即問即答與美國作法不同,也違反憲法」。

其他修法重點包括:「明定立院行使人事同意權採記名投票」、「立法院正副院長記名投票制」,分別有3.7千則及6百則聲量。雖然朝野之間在這兩項修法上的分歧相對較小,但綠營仍認為此將大幅增加立院對人事案的介入,壓縮行政權,並拖延到人事任命進度,導致政府機構運作癱瘓。

進一步觀察調查期間內立委的聲量排名,在17日院會中,藍綠立委扭打成一團,綠委鍾佳濱「擒抱」撲倒藍委陳菁徽、綠委沈伯洋遭推落高台、藍委徐巧芯故意踹倒綠委陳亭妃並拿民進黨旗試圖捆住綠委王美惠的脖子、綠委郭國文搶走秘書長周萬來的提案文件,立委搏鬥畫面一時躍上媒體版面。鍾佳濱聲量甚至衝到第三名,超過10萬則討論,陳菁徽聲量連同上漲至8.21萬則,沈伯洋和徐巧芯分別有9.6萬和8.23萬則,郭國文則有4.8萬則。儘管這些衝突事件讓立委短期內的能見度大增,但也招致砲火攻擊,引起民眾反感,對其形象造成負面影響。

除了打架事件的主角們擠進前10強外,立院或黨團的重要人物也成為眾人關注焦點。民眾黨總召黃國昌以高達24.4萬則聲量佔據榜首,超越立法院長韓國瑜的15.8萬則,藍綠兩大黨總召則位於後排位置,柯建銘聲量達6.2萬、傅崐萁5.4萬,民進黨團幹事長吳思瑤則有3.6萬則聲量。

國會改革是國民黨和民眾黨共同提案推出,但最終要通過的修法版本則是黃國昌與藍委翁曉玲私下討論的結果。從聲量排名可以看出,各立委在這次國會改革修法中的角色,而此次改革的主導性和話題性都集中在黃國昌一人身上,藍綠兩黨甚至比不過立院小黨,國民黨主帥傅崐萁一時失去議題的主導性,其聲量與黃國昌相比差距高達4.5倍。雖然黃國昌承擔了所有褒貶,成為了眾矢之的,但這也顯見他在這次改革中取得重要地位,確實在立院中發揮影響力。

藍、白兩黨在國會中越走越近,黃國昌甚至被外界抨擊是傅崐萁的小弟、傅隨組織。但這次國會改革中,傅崐萁帶著國民黨在第一線衝殺,過程中引起不少爭議,聲量卻由黃國昌一人收割,反而讓國民黨看起來像是黃國昌的打手,而黃國昌則展現他的戰鬥力和議程的主導能量,讓他得以在這次改革中占上風。

藐視國會罪看法分歧,民眾擔憂影響自身權益。   圖:榮泰創數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