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近5年來第一次訪問歐洲,只選定法國、塞爾維亞與匈牙利3個國家,原因讓外界大為好奇。「金融時報」專欄作家拉赫曼(Gideon Rachman)撰文指出,這必須從北京的角度來看,出於戰略與經濟原因,中國迫切希望破壞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與歐盟的團結,而習近平訪問的3個國家都被視為打開西方裂痕的潛在槓桿。

首先是法國,因為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數度在台海局勢上「失言」,也曾經喊話歐洲不可以為「美國的附庸」,必須「戰略自主」,還阻止在東京設立北約聯絡處。這很對中國的胃口,以為馬克宏是「自己人」,所以習近平首站先選了法國。

只是,在法國大力支持下,歐盟委員會對中國電動車發起調查,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也計劃降低歐盟與中國關係的風險,此次3方一起在巴黎會面,協調出什麼結果外界不得而已。

美國之音訪問法國國際關係研究所(IFRI)研究員西蒙((John Seaman)指出,在美中這場博弈裡,中國寄望於法國、塞爾維亞和匈牙利,實在是誤讀法國的戰略意圖,也高估塞爾維亞與匈牙利的影響力。

拉赫曼也認為,中國人面臨過度解讀馬克宏思想的激進主義的風險,馬克宏儘管曾批評北約瀕臨腦死,但是最近,他對俄羅斯採取更強硬的立場。

習近平歐洲之行包括塞爾維亞與匈牙利,德國歐洲議會議員彼蒂科菲爾(Reinhard Butikofer)受訪時不客氣地批評,塞爾維亞和匈牙利不過是歐洲兩個「被邊緣化的國家」。

先說匈牙利,該國總理奧班(Viktor Orbán)是唯一在北約與歐盟中,親俄又親中的支持者,但是該國民眾曾經發起抗議,將中國大學趕出匈牙利,奧班立場並沒有那麼穩固。

至於塞爾維亞,既不是北約成員,也沒能進入歐盟,在歐洲沒有影響力。

彼蒂科菲爾表示,歐盟與美國當然會有分歧,但中國想吸引歐洲遠離美國合作夥伴,「可能性為零」。

匈牙利總理奧班(前排右二)親自接機習近平(前排左二)。   圖:翻攝自中國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