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民主進步黨在總統大選中再度獲勝,打破了總統直選以來同政黨不同候選人繼續執政的魔咒。對民主進步黨而言,一方面確定其長期執政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民主進步黨更應該細細體會民主先輩當初追求的理想與反對的惡政。如此才能為其長期執政奠定穩固的根基,同時也讓台灣的民主政治寫下新的篇章!
「保釣運動」隨著暑假來臨而消失;然而學生運動卻漸漸引起關注。10月起,台大舉辦「言論自由在台大」、「民主生活在台大」、「中央民意代表應否全面改選」等座談會,邀請《大學雜誌》的主要成員參加。陳鼓應在座談會上要求讓學生自由議論政治。12月26日有336名大專教授發表「我們對時局的認識與主張」,主張改選中央民意代表。
「保釣運動」之所以被默許,當與該運動是所謂「愛國行為」,砲口對外,且當局能夠控制而加以輔導有關。等到學生運動隨之逐漸興起,且具有自主性時,當局感到不易控制,乃開始改採壓制措施。
1972年4月,《中央日報》連續六天連載〈一個小市民的心聲〉,對陳鼓應〈開放學生運動〉一文大加撻伐。當局還將〈一個小市民的心聲〉製作成小冊子散發,並要求中學生寫心得報告。6月蔣經國晉升行政院長,8月蔣介石車禍住院療養。全權在握的蔣經國,不再需要藉助知識分子來對付政壇上的老人,而開始改採緊縮政策,各校訓導處也重新改組。
〈一個小市民的心聲〉預告「台灣之春」即將結束,而「台大哲學系事件」則成為其休止符。
蔣經國曾經對台大總教官表示:「台灣所有學校我都可以控制,但只有台大無法掌握。」替蔣經國主管政工及特務的王昇則說:「台灣思想界的混亂,台大哲學系是根源。我是代替蔣經國來收復失土的。」1972年12月4日,台大大學論壇社舉辦民族主義座談會,陳鼓應發言主張設置言論廣場,並駁斥〈一個小市民的心聲〉。哲學研究所學生馮滬祥起而攻擊陳鼓應,並暗指陳鼓應有「為匪宣傳」之嫌。陳鼓應斥之為職業學生,哲學系學生錢永祥也站起來聲援陳鼓應。其後台大訓導處下令「調整」陳鼓應導師資格,將錢永祥以「污辱同學」的理由以大過處分,並行文給哲學系,聲稱「上峰曾令本校查報」。
1974年有關單位安排孫智燊回國,空降台大哲學系主任,孫智燊聲稱奉當局之命來「整頓」哲學系,將前系主任打成「共產黨同路人」,並召開「哲學系緊急座談會」,宣稱整個哲學系、文學院,乃至整個台大均已赤化,受北京指揮。最後以各種非學術理由,迫使哲學系八位教師去職。經過這番折騰,台大哲學系終於鴉雀無聲。
至於《大學雜誌》,則早已於1973年開始解體。1975年王昇晉升為「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主任」。從此之後,台灣又退縮回到思想控制的寒冬。
這之後《大學雜誌》的組成分子後序發展如下:
(一)新保守主義派:關中、魏鏞、丘宏達、李鍾桂等,有的被當局吸收,有的則納入黨政上層機構。
(二)學院式的自由派:楊國樞、金神保、王文興、張潤書等,參與《聯合報》主辦的《中國論壇》等刊物,其言論表現了學院式的自由主義思想的基本面貌。
(三)本土政治派:張俊宏、許信良,與本土政治人物郭雨新、黃信介、康寧祥結合,創辦《台灣政論》,僅五期被停刊,後再由張俊宏接辦《這一代》。
(四)社會民主派:王拓、王曉波、陳鼓應、王杏慶、高准,參與後來蘇慶黎辦的《夏潮》雜誌,和另一些作家陳映真、王津平,具有共同的社會改革思想傾向。
《大學雜誌》煙消雲散後,台灣言論界又歸於一片沉寂,當時郭雨新想要籌辦一份政論刊物,找了張俊宏、陳鼓應和王曉波,張俊宏還帶來甫出獄的黃華一起在郭雨新的公司密談。爾後有張俊宏任總編輯、黃華任副總編輯的《台灣政論》創刊,王曉波則因故未參與。
《台灣政論》網羅了上述第三、四派知識分子,來集結保釣後走出學院體制藩籬的知識分子。《台灣政論》等於是反國民黨在野人士的大集結。然而在蔣介石剛過世,蔣經國剛渡過權力接班的情形下,《台灣政論》在當局眼裡當然是反叛的激進分子。作為《台灣政論》精神領袖的郭雨新,自然是當局的眼中釘、肉中刺,蔣經國對郭雨新當然是必欲去之而後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