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的三一八太陽花學運至今日已滿十周年,台灣也從過去被認為沒有與中國簽貿易協定就會被邊緣化的國家,成為對國際供應鏈具有影響力的國家。相反的,中國自2018年以來,面對美國課徵高額進口關稅以及採取科技出口管制,中國在國際供應鏈的影響程度也逐漸下滑。更重要的是,中國自武漢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內需經濟也因為中共的封城政策而尚未復甦。此外,中國對香港實施的國安法也嚴重破壞香港的自由金融中心地位,加上反間諜法案的通過,都使得外資對中國的投資信心大幅降低。

雖然三一八學運阻止當時台灣政府對中國的服務業開放,但是,仍有部分政治人物與學者有重啟兩岸服貿協定的想法。平心而論,任何一個國家希望可以與他國簽訂貿易協定,必然是希望可以藉由貿易協定得到更大的好處。然而,要藉由貿易協定的簽訂而獲得更大利潤的前提應是,一國國內足以與外國大廠商競爭的產業。換句話說,無論是製造業或是服務業,當政府要與他國簽訂貿易協定時,應先了解自己國內產業的競爭力以及那些廠商具有競爭力。

競爭力的來源可能因為產品的差異性,例如,手機產品的品質高低或系統穩定與否。廠商的競爭力也可能來自於生產成本的差異,例如,相同類型手機的價格高低。國家的生產補貼或產業補貼也會直接影響廠商的生產成本與競爭力,若一國政府對其廠商的補貼夠多或為國營企業時,這類型企業的價格競爭力往往較未獲補助的廠商高出許多。無論競爭力的來源為何,任何推動自由貿易倡議的政府,都應該了解自己國內廠商的競爭力,特別是面對生產成本較自己國家低的對手。這是因為只要價格差異夠大,關稅的降低僅是縮小兩國廠商的成本差異,並無法保證兩國廠商的成本將會相同。此時,成本較高的國家可能無法因為關稅降低而將產品出口到低成本國家。

一旦低成本國家可以藉由貿易協定的關稅優惠,更快速地進入高成本國家的市場與擴大市場佔有率。在此情況下,高成本國家的廠商可能因為虧損而退出市場,進而導致國內失業率增加。這也是所有貿易協定簽訂時,國內弱勢產業或就業者的擔憂。

台灣經濟並未因為中止兩岸服貿協定而衰退

面對中國通貨緊縮的經濟情況,台灣的服務業廠商進入中國市場的誘因必然降低。但是,在台灣去年內需表現突出的情況下,中國服務業進入台灣市場的誘因一定會提高。因此,對台灣而言,我國與中國重啟服貿協定的利基並不存在。換句話說,重啟兩岸服貿的說法應是中國政府的期待,但不符合台灣人民與廠商的利益。值得警惕的是,ECFA早收清單反而成為中國對台灣進行經濟脅迫的工具,即使ECFA早收清單的產品貿易額占台灣的出口比重持續降低。

更重要的是,根據財政部與主計總處的統計資料顯示,台灣近年的出口數據與經濟表現均有顯著的成長,這說明我們並沒有因為未有新增的貿易協定而被邊緣化。相反的,台灣近年在半導體產業以及AI產業的生產力與競爭力已吸引NVIDIA(輝達)與AMD(超微)、Intel(英特爾)等美國大廠的關注與合作。此外,Google、Microsoft、Amazon等美國廠商也到台灣設立資料中心與研發中心。

最後,由台灣廠商近年的競爭力以及外國廠商對台灣的投資可以知道,在三一八學運十周年的今天,馬前總統執政時期認為台灣沒有與中國簽訂貿易協定就會被邊緣化的說法,已被邊緣化。這也讓我們知道,台灣要可以被世界看見,不是因為降低關稅,而是因為產業的技術能力可以被世界信任。

文/蔡明芳(淡江大學產業經濟學系與經濟系合聘教授)
本文獲央廣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