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台美貿易架構的「疊加關稅」引發政壇攻訐,後續關稅談判卻被有心人士唱衰,先有媒體渲染被美課徵「32%關稅」,再到無良政客拋出「談判破局」,如今出現疊加效應的物價飆漲等恐慌言論,在野陣營刻意選在大規模罷免前炒作議題,這波唱衰背後的政治算計與經濟誤導,不僅弄巧成拙也將替人作嫁。

誇大或扭曲對美關稅的談判內容來亂帶風向,不僅違背國際貿易談判的基本邏輯,還讓台美之間尚未正式進入「關稅減讓」,就先聚焦於非關稅障礙、透明度與供應鏈等議題。依據經濟談判,雙邊貿易協議會有「技術磋商、條件交換、政治承諾、法制確認」四個階段;加上此次已有前車之鑑,切莫迫使「疊加關稅」成為內鬥工具。

台灣當前對美出口以高科技產品為主,以半導體等電子零組件占比超過30%,這類產業本身已受美國《晶片與科學法》保護補貼,台美經貿關係屬於長期戰略合作,非一夕可成的短期利益計算。對於關稅與FTA等高度敏感議題,政府需要依照產業利益、國際協商程序與法制節奏審慎推進,在野陣營也應以更成熟的態度理性監督。

有心人士卻在關鍵時機大放厥詞、唱衰談判、危言聳聽,真正損害的不是政黨格調,而是台灣整體的經濟前景與國際聲譽。

作者為專欄採訪作家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