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這座千年古剎,這幾天鬧的沸沸揚揚,不因傳統禪武,而是因其方丈的紅塵鬧劇與驚人的商業帝國,攻佔了各大新聞版面。從方丈被實名舉報私生活混亂、侵佔寺產,到少林寺旗下成立數十家公司、跨足房地產與文創產業,甚至連燒一炷香都要價不菲。
筆者認為,當出家人與萬貫家財、俗世糾葛緊緊綑綁,這不僅僅是個人戒律問題,更是徹底粉碎了大眾對於佛門清淨地的想像,讓佛教的社會形象一落千丈。然而,這些表層的亂象,或許源於一個更深層、更少被檢視的根本矛盾。
佛教的核心教義建立於「緣起法」,主張萬物皆依因待緣而生,並無永恆不變的自性,因此也不存在任何天生的「絕對正確」或「絕對錯誤」。若此立場被徹底貫徹,那麼包括佛法在內的一切現象,都不應被賦予絕對價值。
但弔詭的是,佛教在實際運作中,卻將「聽聞正法、依止修行」設定為邁向解脫的唯一必要條件,並將此條件牢牢標記為「正道」。這便構成了佛教內部長期存在,卻鮮有人敢於直視的「緣起悖論」。
筆者從純粹的緣起觀點來看,「接觸佛法」與「從未聽聞佛法」皆是平等的因緣顯現,本無高下之分。若一切因緣等值,那麼「必須接觸佛法、必須守戒修慧」的要求,便無異於在一個宣稱無自性的世界裡,強行插上一根「唯一正確」的旗幟。這面旗幟並非由宇宙真理頒布,而是由信仰共同體內部自我確立,再透過經典與傳承不斷加固的權威。
當「聽聞佛法是唯一正途」被視為不可挑戰的前提時,修行者的探索空間便被徹底框死。起點已預設了終點,所有的努力都只是在沿著一個既定的結論繞圈。於是,我們看到多數信眾終其一生停留在語言、儀軌與經典的依附中,卻鮮少有人能真正觸及解脫的實證。因為那個「框架」本身從未被檢驗,反而成了最隱蔽、最巨大的無明。
釋迦牟尼當年堅持「不立文字」,或許正是洞悉了語言和教條的局限性,深知「一代人,一代法」,真理需要在每個時代被重新體驗與驗證。如果緣起法是真實的,那麼不預設任何框架、不刻意安排接觸佛法,同樣是因緣和合的自然展現,理應被視為同等正當。
否則,佛教便陷入了理論的自我矛盾:一邊宣稱「萬法平等,無有自性」,一邊又將自身標榜為唯一的真理。這種悖論,不僅削弱了佛法的開放性,更使其淪為一個自我封閉的信仰系統,一座以佛法之名築起的牢籠。如果連賴以生存的教條都不敢檢驗,又如何能跨越生死之河?
筆者認為,真正的緣起精神,是敢於讓佛法死在求道者的手上,而非供奉在香客的跪墊前。當一個人敢於拒絕跪拜那根「唯一正確」的旗幟時,他已然在生死河上,投下自己的身影為舟。更要以少林寺為戒、為藥、為引、為鏡!
作者:辰庚
電話:0910106622
現任:哲學研究所研究生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