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6)日晚上台灣公共策益、台灣智庫、台灣青年基金會、台灣教授協會、福和會、東海大學都研中心、中央廣播電台、新頭殼、台灣公民人權聯盟、台灣勵志協會、亞洲政經與和平交流協會及US Taiwan Watch美國台灣觀測站、台灣青年法律人協會、Hello Taiwan等團體共同於思享森林咖啡館舉辦Y’s Day「週三青年日」第43場,同時也是「看見台灣」系列的第13場座談活動,主題是「同床異夢!憲政體制下新府會關係的展望」。

台灣公共策益召集人,同時也是台灣智庫副執行長董思齊說,雖然賴、蕭配所代表的本土路線獲得台灣民眾支持贏得總統大選勝利,也打破8年政黨輪替魔咒,但國會選舉結果呈現三黨不過半的局面,意味著未來行政院相關政策的推動與立法院相關法案的提出,都將面臨較過去16年更激烈的政黨競合。而在目前立法院呈現藍白實質合作的狀況下,未來行政與立法之間將如何互動,也成為眾所矚目的焦點。

董思齊說,三黨不過半雖然可能是執政的危機,但也可能是民主的轉機。未來如何透過台灣現行的憲政體制與慣例,分享權力並擴大社會參與,將是執政黨能否形成穩定政府的關鍵。而面對內外的壓力與挑戰,不同政黨間應放下成見,維護國家利益及堅守主權立場,形成更穩固的共同體,才能讓面對國內外挑戰的台灣在民主中穩健地前進。

東海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張峻豪表示,現在是非常特殊的憲政時刻。台灣憲政史上第一次實質的三黨不過半以及少數政府引發了許多新現象,如有出現個人風格特殊的立法院長,或在議事運作、政黨協商上等,都可能出現前所未見的挑戰與新型態互動模式。除了解釋之外,我們也希望能夠對此做出預測。當前狀況與以往大不相同,在陳水扁當選總統後,「少數總統應該形成左右共治」的討論未曾消停。但本次選舉結束後很少類似的討論,目前看來將往少數政府的方向發展。此外,在2016 年的政黨輪替之時,也曾討論過立法院開議後到新政府的「看守政府」應當如何運作?然而此次新國會開議以來一個多月,這些憲政議題在今年都尚未被討論到,未來看守政府面對積極表現的立法委員時又該如何反應?無論從理論或實務運作上,都需要一些預測來幫助我們理解。台灣作為新興半總統制國家,有無機會形成聯合內閣?或政黨運作上有什麼新的方向?總統與行政院長之間的互動關係為何?少數政府該如何運作?這些疑問都有機會透過今天幾位與會教授們的專業智慧來激盪出更多的討論。

中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蔡榮祥指出,在國民黨所提出國會改革之藐視國會罪的草案中,反質詢就可以處一年有期徒刑。然而「反質詢」是相當模糊空洞的概念,似乎只要是立委不滿意官員的回答、不同意質詢立委的觀點或是對於立委提問、回嘴就是反質詢。這是思想刑法,不是行為刑法。另外反質詢的態樣包山包海,這種立法是不確定的法律概念和概括性的擴張立法,更是所謂情輕法重,官員與立委辯論或是對於立委提問或表達不同觀點就要被關一年,無異是威權國家的立法技術層次。未來國民黨仍有可能會輪替並取得行政權,也總有一天民進黨有機會取得立法多數,則國民黨此時的草案如同商鞅變法,使得自己動輒得咎。呼籲立院將異議或質疑視為政治歸屬,避免過度濫用刑法,也避免這樣顯有違憲疑慮的草案占用大法官資源。

東吳大學政治學系教授蘇子喬提到,當前格局與陳水扁總統時期,也就是16年前較為相近。此次選後的政治氣氛顯然正在走往偏向總統制少數政府的運作,即便藍白相加過半數,但並沒有穩定的結盟。與16年前最大的不同在於,總統到立法院做國情報告、行政院對立法院通過的法案行覆議制度、立法院再以過半數通過的狀況真的有可能發生。立法院倒閣後總統可以解散立法院,一般會認為立法院會因為怕被解散而避免倒閣,但一旦藍白在立院聯盟,在政府施政出現明顯爭議、且民進黨不一定在立法院重新選舉後占據贏面時,則台灣有可能出現第一次的立法院倒閣。另一個受到關注的議題,是總統到立院的國情報告是否應該接受質詢?雖有一觀點認為若接受提問則相當於接受質詢,但本應是行政院而非總統對立法院負責,如此一來將破壞行政立法之間的監督機制。蘇子喬認為,如同地方首長對地方議會報告但不對其負責的狀況一樣, 基於國會監督的功能,總統接受提問也應能發揮類似作用。

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劉書彬認為,目前賴蕭配以40%獲得相對多數的勝利,但立法院也出現三黨不過半的情況,未來賴政府將會受到更多的監督。她舉金廈海域的事件為例,說明事件處理上有行政責任、法律責任以及政治責任必須釐清,目前已進入檢調階段是法律責任的部份,但政治責任則是由立法院去監督行政院,這是由憲法保障立法院擁有的權力。在此次事件中船隻應配備錄影器材而無配備的疏失,就是在立法院的監督之下發現的,凸顯立院監督的重要性。她呼籲,未來賴政府的執政不應沿用完全執政的邏輯來施政,而應更頻繁進行朝野的溝通。

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陳宏銘表示,目前三黨不過半、朝小野大的情形,在學術上稱之為少數政府或分立政府的結構。此時無法斬釘截地預測未來就是走往少數政府,但目前確實有這樣的趨勢或跡象。我們需要從宏觀的各國經驗去檢視,而非拘泥於微觀的國會調查權,畢竟國會調查權放在不同的憲政體制有不同的設計。比如美國國會議員無質詢權力,故唯有透過調查權加以制衡,然而其司法部門也曾對這樣的狀況提出警示,表示其需符合立法權的功能,雖後來司法權傾向於不介入,因此最終由與論來制衡調查權的濫用。而我國國會議員已經有權質詢行政院長,若也能夠在總統國情咨文時提問,是否有權力失衡的問題?總統是國家元首,其接受質詢是否適當?是否會造成負面的衝擊?這些議題值得深思。

東海大學政治學系教授沈有忠指出,此次選舉的結果是立委總合得票數最多的民進黨在國會變成第二大黨、需要被票數更少的國民黨質詢。而韓國瑜成為立法院長點醒一件事,就是選票多的也有可能輸。選舉制度的設計一定會產生悖論,當這樣的狀況發生後,我們要不是得選擇接受,不然就是得調整這樣的設計。只是面對新國會開議,反對黨馬上高調談國會改革。可惜的是動輒就是「藐視國會」、「上對下質詢」、「擴張調查權」...等擴張式的主張。若此法案正式通過,那麼藐視國會之罪很有可能成為無限上綱的濫權,只要行政官員有不同意見,就搬出人民當擋箭牌,彷彿不贊成擴張權力的立委,就不是人民代表一樣。國會當然可以改革,但如果涉及憲法內容、憲政架構,就應該要有更多的討論和共識。而不是動輒把「人民」搬出來,鼓動情緒、民粹式的操弄改革議題。且宏觀而論,在此次選舉中民進黨1100萬票,國民黨900萬票,若輕易地以「我們是人民代表」的姿態「反質詢」,可能造成更多分裂與衝突,建議在沒有更大的共識之前,不應貿然改動現有的遊戲規則。

最後董思齊總結,憲政體制有其傳統,台灣一直都是穿著大衣改大衣,在穿著衣服時持續去修正。而公民文化的培養相當關鍵,今天學者提到的諸多議題如憲政體制運作、府會互動等在日常中較少被討論到,但這樣的思考都是相當重要的。如何能有深化的直接民主以及公共事務的討論,是不同世代需要共同努力的課題,也是讓國家持續前進的重要推力。

與談結束後,主持人和青年們也針對「國會聽證調查權的解套方法」、「起訴與公訴的依歸」等提出問題,與談者也深入地一一分析與回答。

Y’s Day「週三青年日」系列活動會持續舉辦,3月13日週三青年日主題是「性別天花板推陳出新,進步力量該如何突圍?」,邀請陳方隅(東吳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何語蓉(小民參政歐巴桑聯盟政黨秘書長)、蔡宜文(蔡宜文多元宇宙podcast主持人)、山田摩衣(新北市議員)、王彥涵(台灣綠黨秘書長)、李安妮(李登輝基金會董事長)和董思齊(台灣公共策益召集人)一同參與講座。

舞臺上由左至右依序為蘇子喬、蔡榮祥、沈有忠、張峻豪、劉書彬、陳宏銘、董思齊。   圖:Y’s Day「週三青年日」提供

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劉書彬。   圖:Y’s Day「週三青年日」提供

東吳大學政治學系教授蘇子喬。   圖:Y’s Day「週三青年日」提供

中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蔡榮祥。   圖:Y’s Day「週三青年日」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