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總統艾爾段憑藉著一再化解大規模抗議浪潮、貪腐指控、未遂政變、敘利亞難民潮等政治危機而維繫著權力。他今天在總統決選中再度奪勝,將統治延長到第3個十年。
土耳其人、土耳其經濟正遭遇比天高的通膨率無情打擊,而且許多人仍在試圖要從2月奪走逾5萬條人命的強震中復原,即使處在如此不利境地之下,訴諸民粹而且日益威權的當代土耳其在位最久統治者艾爾段(Recep Tayyip Erdogan)繼續譜寫不敗傳奇。
建國100年的土耳其長期被定位為世俗化國家,現年69歲的艾爾段則藉由提升伊斯蘭價值觀,培養出死忠的保守和宗教派支持者。
美聯社報導,他分配政府資源創造自己的政治優勢,藉此收緊權力,不惜砸重金投入基礎建設以討好選民,並且嚴格控制媒體讓批評人士噤聲。
艾爾段遊走世界舞台,展現土耳其具中間色彩,而且能夠發揮軍力,也吸引許多土耳其人對他相挺。
選民和若干分析認為,儘管經濟危機臨頭,艾爾段卻還能夠維持聲望,原因就在於他撐得夠久,因為許多人似乎只想要些許穩定,而不想要更多改變。而選民對於在野陣營解決問題的能力「信心不足」。
艾爾段在今天的總統大選第二輪決選中尋求擔任3屆總理之後的第3個總統任期,並且連任成功。
在安卡拉當警衛的厄茲切利克(Bekir Ozcelik)投票給艾爾段。他告訴美聯社:「看看我們國家過去20年發展的盛況,在野勢力會把我們帶回50、60年前。舉世沒有其他領袖可以望艾爾段項背。」
厄茲切利克和其他支持者認為艾爾段已經凸顯出土耳其在地緣政治場域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實力。
土耳其因其橫跨歐洲和亞洲的戰略位置而成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關鍵成員,而且擁有北約第二大陸軍。在艾爾段治下,土耳其一方面證明了自己是北約不可或缺的盟友,同時也是個會製造麻煩的盟友。
它否決瑞典加入北約案,並且對俄羅斯採購防空飛彈系統,導致美國將它踢出第五代噴射戰鬥機開發計畫。不過,安卡拉也跟聯合國共同促成至關重要的黑海穀物協議。
敘利亞2011年爆發內戰後,艾爾段支持反對勢力、尋求廢黜敘利亞總統巴夏爾.阿塞德(Bashar Al-Assad),讓土耳其捲入這場衝突之中。因戰火而激增的敘利亞難民成為艾爾段要脅「開門讓移民淹沒歐洲」的籌碼。安卡拉並且以打擊非法庫德族叛亂分子附隨團體為藉口而接連跨境出兵,在敘北掌控諸多區域。
艾爾段在選戰中也一再提到自製無人機、飛機和他所稱的舉世首艘「無人機航空母艦」,強調土耳其軍事工業的雄厚實力,這個議題看起來也引起選民共鳴。
與此同時,艾爾段在世俗主義根基已然磨損的土耳其提升了伊斯蘭教的形象。
他壓制曾經堅守世俗主義路線的軍方權力、保障女性在政府機關和學校中戴頭巾的權利,這次選舉甚至把對手貼上支持他所謂「離經叛道」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和酷兒(LGBTQ)社群的標籤,進一步鞏固保守派選票。
經濟問題成為艾爾段在這場選戰中面臨的最大威脅。灑錢和降息向來是他因應家庭購買力持續縮水的手法。經濟學家認為,降息徒然導致通膨惡化。
他還對公部門調薪、提高退休金、讓數以百萬計人提早退休,並且補貼電費和天然氣費,同時將家庭債務部分免除。
他並且承諾不惜一切投入強震災區重建工作。在參加的每一場動土儀式中,艾爾段都會強調只有他的政府才能重建災區民生。
儘管政府於強震後第一時間反應慢半拍而挨轟,14日的國會大選執政黨在艾爾段傳統票倉的災區11省選贏了10省。
艾爾段當然也因為牢牢掌控媒體而聲勢更高、實力更雄厚。
根據土耳其廣播電視最高委員會在野黨委員塔什徹(Ilhan Tasci),自從4月1日以來,國營土耳其廣播電視公司新聞台(TRT Haber)播出艾爾段新聞的總時間超過48小時,同期間播出對手基里達歐魯(Kemal Kilicdaroglu)的時間共僅32分鐘。
基里達歐魯矢志修復經濟,以及維護女性配載伊斯蘭頭巾權利等承諾始終無法在保守的國土核心地帶安納托利亞高原上產生回響。分析認為,基里達歐魯改變反對勢力的形象,但是艾爾段掌握著話語權,戴頭巾的保守穆斯林婦女甚至認為如果在野黨上臺,她們的處境將會更加不利。
在親庫德族政黨支持基里達歐魯後,艾爾段順勢將對手描繪成為支持庫德族「恐怖分子」。在野勢力駁斥相關說法的言論當然無法登上主流媒體。
華盛頓近東政策研究所(Washington Institute for Near East Policy)土耳其研究計畫主任恰普塔伊(Soner Cagaptay)指出,為了勝選,艾爾段「機關算盡,依靠國家機構、依靠掌控訊息,並以恐怖分子或不夠穆斯林等說法妖魔化在野陣營」。
分析指出,艾爾段的民族和伊斯蘭主義政黨聯盟14日在國會大選中過半,讓他在今天總統大選第二輪決選中取得額外優勢,因為許多選民為了避免出現分裂的政府而把票投給他。
艾爾段上週在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土耳其頻道(CNN Turk)專訪中說:「我們在國會取得壓倒性優勢。有穩定的政府,這個國家才得以和平和繁榮。」他的喊話可能讓一些選民聽進去了。(譯者:何宏儒)112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