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最近都這麼熱嗎?」我問計程車司機。車內因為冷氣剛開啟還是很熱。我曾寫過《跳出溫度舒適圈》這本書,提倡人類有調適能力而無需過度人工控溫。但此時,汗水仍然不爭氣地流下我的臉頰。

「台北的夏天就是溫度高啊,都比南部熱了。」司機體貼地將出風口旁的USB小風扇朝向我,接著說,「你看,每個房子都開了冷氣,台北又是個盆地,涼風吹不進來,熱氣散不出去。我有次從南港開到火車站這邊排班,因為空車沒開冷氣,愈開愈熱。」

真是高手在民間!司機提的這種市區比鄰近郊區氣溫高的現象,就是都市熱島現象。在《都市的夏天為什麼愈來愈熱》這本書指出,台灣六都的市區及郊區的溫差普遍高了近2.5℃,以台北市為例,夏季午後中正萬華的氣溫,會比南港高約3.5℃。

都市增溫有四個主要原因,包含綠地水域不足,通風散熱不良,遮蔭條件不佳,還有在炎熱台灣最重要的致熱原因,就是建築的空調排熱。當戶外氣溫升高時,我們會啟動冷氣,同時排放高達45℃的廢熱到戶外,換算成台北市全部的住宅都開啟冷氣時,就相當於有300萬支吹風機的熱風同時往街道上吹。

更嚴重的是,這是一種惡性循環。隨著戶外氣溫上升,人們使用空調的時間愈長,室內冷卻的需求愈大,空調的排熱量就愈多,導致戶外氣溫又再度上升。這個循環也導致用電量增加、戶外舒適性惡化、都市熱島效應等問題,形成一連串的連鎖效應。

吹不吹冷氣、溫度要設定在幾度,向來都是眾人爭論的議題,事實上,這不只是電力來源、發電餘裕、電價高低的議題,而是公平正義的問題。畢竟人們在居住及營業開冷氣時,排出的廢熱必須由鄰居及城市來承擔。

住家的空間屬於私人領域,政府只能以節電省荷包的觀點,來宣導冷氣的使用時機及溫度設定。不過,像百貨、展館、飯店這類的空間,多為供公眾使用,因此,應該以有限資源及公平使用的觀點來宣導或管制。以日本為例,政府從2005年開始推動Cool Biz(Cool Business縮寫)的計畫,倡導將辦公室空調設定為28℃,同時讓上班族可以在夏天穿便裝,這也讓日本穿西裝及繫領帶的人數驟降,還帶動了輕便涼適的男裝成長呢!

早在2000年時,台灣就已經啟動了空調溫度設定的寧靜革命。當時在國科會、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經濟部能源局的一系列研究中,都有針對建築能源效率進行調查,也有後續的改善策略。以便利超商為例,台灣的四大超商主動進行節能倡議,將室溫維持在26℃以上。事實上,超商的主要用電是冷藏冷凍及加熱設備,空調耗電大概只占15%,溫度設定高一、兩度所省下電費,與其營業收入占比極低,顧客還可能抱怨。然而,超商願意為了減少排熱、友善環境來提高室內溫度,就是一個符合溫度正義的重要倡議。

而後,台灣進一步將這些規範納入能源管理法第8條,訂定指定能源用戶應遵循的節約能源規定。2010年針對旅館、百貨公司、便利商店等地方規定冷氣不外洩,2013年進一步推動室內冷氣溫度不低於26度,2014年還擴大節能規範的行業別。

近期經濟部推冷氣適溫運動,推廣會議空間冷氣適溫26°C,用餐冷氣適溫23°C。過去餐館、附設餐廳、美食街其實沒有管制,可能造成用餐時間溫度過低的狀態,因此就提出非用餐時段26°C、用餐時段23°C,可同時確保消費者舒適及業者節能減碳。

這個溫度合理嗎?我們可以從政策措施及業者因應兩個角度來探討。在政策上,許多國家供公眾使用的建築都有能源耗用的相關規定。以紐約為例,從2020年開始,依紐約市2019年第95號地方法律,超過2500平方公尺的住宅及商業大樓須在建築入口處張貼能源效率和用水量,也就是說,如果在紐約開餐廳,你每年五月前得先申報建築能源等級,並公開揭露在餐廳門口!

台灣對於建築淨零排放也有相關制度。預計自2023年7月起,公有新建築的辦公場所、金融證券需導入「建築能效評估」,這就像是冷氣機一樣,未來建築物也能取得一、二級高能效的標示。因此,室溫調高只是建築物淨零排放的第一步,未來將從建築設計、空調設置、行為調適等各種層面著手,全面邁向淨零排放。

而在業者方面應該如何因應呢?吃熱食23°C應該不夠涼吧,顧客付費也應該享有最基本的舒適品質吧?

事實上,用餐舒適的關鍵問題不只是溫度而已,濕度及氣流的控制都很重要,餐廳的業者應依餐廳的類別,選擇合適的空調系統及出風口配置。就拿你我最關心的火鍋店為例吧,因為湯品的蒸散量大,適合安裝冷媒盤管較厚的商用箱型主機或吊隱式冷氣機,能更有效地凝結空氣中的水分排除潛熱。另外,應該提高循環風量,選用適合的出風口型式,減少空調出、回風的短路循環,即可為火鍋店提供舒適環境,讓用餐者感到涼爽。

過去台灣推動塑膠袋、吸管、免洗餐具減量的過程中,我們都曾經感覺過不方便,然而,現在拿出購物袋、隨身餐具已成一種習慣,是時尚也是驕傲。這次能源局推動用餐時間冷氣適溫運動,帶來了許多熱烈的討論,不論是正面或反面意見都很重要,這些討論不僅反映了我們對於全球暖化及都市高溫的強烈感受,也有助於我們重新檢視自己的行為、思索我們對於溫度的需求。

林子平(成大規劃與設計學院副院長/建築學系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