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網紅「館長」陳之漢近日在直播中表示,自己赴中旅遊後更加確信「台灣國軍無法與中共抗衡」,並質疑國防經費與軍備效益,引發輿論高度關注。此番言論表面上是個人觀感,實則在台海高張對峙的背景下,成為中共對台認知作戰的最佳傳聲筒。
首先,館長的言論本質上並無戰略專業根據。兩岸軍事實力的確存在數量差距,但「無法抗衡」四字卻忽略了現代戰爭的本質早已不是單靠兵力與飛彈數量堆疊可預測。台灣多年來致力發展「不對稱戰力」,從海空機動飛彈、無人機、防空網,到後備動員體系的重整,正是為了補足規模差距、延伸嚇阻縱深。台灣若真如館長所言「毫無抵抗能力」,中共又何需頻繁圍台軍演、反覆操作心理戰?
其次,更需關注的是語言的政治效果。館長作為擁有百萬粉絲的公共人物,其言論早已超越個人評論,而具備輿論槓桿與情緒感染力。在當前全球民主對抗威權、台灣正逐步強化國防自主的關鍵時刻,這類輕率貶抑本國防衛體系的言論,不啻為削弱國民士氣、坐實敵方敘事。這正是中共最期望的場景──讓台灣人自己對防衛失去信心,進而動搖整體社會意志。
不應忽視的是,館長赴中過程中所接觸的資訊與行程,極可能經過刻意設計與選擇性安排,從「城市乾淨」、「翻牆能看YouTube」、「人民熱情」等描述,建構出一幅去政治化、強國形象的敘事框架。若不具備足夠的資訊識讀能力與制度比較意識,將難以抵擋這類「溫和包裝」的統戰話術。
台灣社會的多元開放,容許各種意見發聲,但自由並不等同於對虛假資訊與政治操作的無警覺。真正的公民社會,應當鼓勵質疑、也應對權威監督,但前提是建立在事實、知識與公共責任之上。若意見領袖以無知為傲、將個人經驗誤當總體真理,最終受害的將是台灣自身的防衛韌性與民主共識。
當國軍正進行轉型、全社會努力建立防衛全民化的時代,讓一則網紅語錄成為主流敘事,豈非讓中共不戰而屈人之兵?誤判軍力差距或許可原諒,但主動放棄自信與抵抗,才是真正的危機。是時候集體記起:台灣不是無力,只是必須更堅強地守住對自由的決心。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