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青年節這一天,在中國訪問的馬英九並不是去廣州黃花崗72烈士墓,在革命志士面前讀起「與其訣別書」,反而在中國官方刻意安排下,跑去南京大屠殺紀念館發表談話。端看內容就知道除了在中山陵帶疑美論風向外,馬先生還積極勾起與日本之間的國仇家恨。

遺憾的是,馬英九與深藍紅統人士的史觀不僅偏狹而且理盲,其中充斥著情緒性的民族主義與選擇性的認知。

日本在民治維新後的確走向軍國主義的道路,尤其在二戰期間侵略中國與亞洲周邊國家,造成別人重大的生命財產損失,但日本戰敗後也付出了責任,東京大審嚴懲戰犯也卸除了武裝,在美國的主導之下建立了民主制度。戰後日本也透過經濟援助(ODA)協助亞洲各國走向繁榮與發展,中國就是這項計畫最大的受益者。

如果說,馬英九痛恨日本過去的戰爭罪行,就制度面而言應歸咎其狹隘民族主義、擴張政策與極權政體,如今日本已走向民主政治,過去受其戰爭波及最深的美、澳、韓等國早已和解且結盟,為何只有國共兩黨始終停留在過去?更何況,中國卻走向日本昔日的覆轍,一帶一路充滿殖民色彩、對外擴張充滿「生存空間」式的內涵,軍事發展儼然挑戰當年的「華盛頓海軍條約」,與俄國的關係就是新的軸心國再現,馬英九可以仇日,但是這些元素都在習近平的極權中國再現時,為什麼馬英九及其追隨者視而不見?

讀過外交史的人都清楚,德法是百年世仇,兩國之間的關係就是一部戰爭史。但是在二戰後兩國在政治與經濟攜手合作,從煤鋼共同體(ECSC)、歐洲共同市場(EEC)直到歐盟的建立,都可以看到顯著的「經濟整合達到政治合作」的外溢效果,這也是國際關係理論中的整合理論或功能主義的理論架構,這也是「民主和平論」重要內涵。

馬英九曾經積極想和中國搞經貿合作,但是在制度上充斥了衝突與互斥,最根本原因就是中共政治的保守、社會的單向度與計劃經濟的本質實在與民主政體、多元社會與市場經濟格格不入,再加上對岸根本不是在主權對等與平等互惠的前提上與台灣交流,偏偏馬英九就是看不到問題的核心。

日本明治維新後的現代化與國富民強的成果,自然對清末的有識之士擁有吸引力,不論是革命派或是立憲派都樂於赴日取經。國民黨自己過去與近代日本也擁有深厚的關係,孫文一直與泛亞洲主義論者交好,因為這些日人同情且支持他的革命,許多黨國大老包含蔣介石等人都有留日的資歷,如果藍營人士只知道撻伐李登輝的日本元素,卻刻意忽視這段歷史就是一種選擇性的失憶。

再者,蔣介石基於國共內戰的現實需要,急需日本強在共軍前交接佔領區,因此並未對岡村寧次等人追究戰爭責任,且在「以德報怨」的政策下遣送日本軍民返國、不要求賠款與領土佔領,日後的聘期根本博等人成為軍事顧問與成立白團防衛台灣,最重要的政治前題就是反共。馬英九甚至國民黨絕口不提,乃出自於歷史的無知。

最後,如果日本的戰爭侵略對馬英九而言真的是國仇家恨,那麼俄羅斯百年擴張對中國近代史來說才是巨大的災難。

中共出自於馬列意識形態、前蘇聯與目前莫斯科的關係,官方鮮少提及這段歷史,但是回顧沙皇「黃俄羅斯」政策歷史脈絡,就可理解清末面臨內憂外患挑戰時,是如何透過威脅利誘奪奪走中國西北與東北將近五百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屠殺人民絕對不在少數。習近平刻意將阻礙中國現代化的問題指向帝國主義,因此洗刷歷史恥辱是中共的天命之外,拒絕西方國家阻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更成了疑美論主要的論點,解決台灣問題完成統一大業則是這套後設敘事的核心。

不客氣地說,這種類似「民族復興論」始終是獨裁者擴張的藉口,希特勒想成為腓特烈、墨索里尼投射凱撒、普丁則是彼得大帝,習近平欲成毛澤東眾所皆知,在馬英九重申甲午戰爭歷史時,其語境已經掉入中共「台灣自古是中國一部分」的語境陷阱。

馬英九應該要理解,雖然「中國人不打中國人」是中共最經典的統戰語言,但是中共屠殺的國民黨人與中國人應該創下歷史紀錄,這個國仇家恨何以輕易一筆勾銷?國共內戰陣亡數以萬計的國軍將士,投降者還被送往韓國戰場當炮灰,新中國成立後一場又一場的政治運動如三反五反、反右運動、三面紅旗、文化大革命都是中國人的浩劫,光一場大躍進保守估計就餓死四千萬人,面對中共罄竹難書的歷史,馬英九選擇視而不見。

黑格爾曾說,「人類從歷史得到的最大教訓,就是不會得到教訓」,民主國家似乎正在學習如何不陷入這個困境,偏偏馬英九與國民黨就是學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