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罷免首波結果出爐,由反罷方取得絕對優勢,形同民意再次確認朝小野大的國會生態。在更大的民主做出裁決後,賴政府應展現政治智慧,設法帶領國家團結前進。
「今天過後,我們還有許多挑戰,但我們要向全世界證明,台灣是一個有能力用憲政制度化解內部紛爭的國家,更是一個能夠在競爭過後,以民主精神團結彼此的國家。」7月26日晚間近9點,在24名立委與新竹市長高虹安的罷免案都確定遭選民否決後,賴清德總統透過臉書發文,對投票結果表達尊重接受,並強調台灣民主會因為一次次的公民參與,更加堅韌;罷免結果「不是某一方的勝利,也不是另一方的失敗」。
持續更新:謝步智觀點》一席都沒罷掉 大失敗! 恐成對民進黨的不信任投票
民意否決》票數大多未達門檻
儘管總統將醞釀超過一年的大罷免,定義為一場沒有輸家的公民集體行動,但同意罷免方在第一波投票中全軍覆沒,終究讓許多人跌破眼鏡;即使8月23日還要針對7名立委進行罷免投票,但要藉此重塑國會席次結構的可能性,已微乎其微。
7月28日,民進黨祕書長林右昌以「罷免結果不如人意,民進黨身為執政黨,責無旁貸」為由,引咎辭職。
不過一個多月前,這場由公民團體發動、獲民進黨支援,以改變國會結構為終極目標的大罷免行動,還曾氣勢如虹。
在國民黨對民進黨立委發動「以罷制罷」,卻深陷偽造連署文件泥淖後,進入第三階段罷免投票的藍綠立委比數是「31:0」,讓支持罷免方樂觀期盼,能打破藍白兩黨聯手掌控的國會過半優勢。
然而,7月26日的投票結果和罷團主觀期待天差地遠,除了不同意罷免的選民在所有選區都占上風外,24席被罷免立委當中,僅有傅崐萁、徐巧芯、葉元之等7人的同意罷免票數,高於該區選舉人數4分之1的門檻。
誇張來說,根據台灣罷免制度,另外17名進入罷免投票的立委,過去幾個月就算「躺在家裡」,連一張反罷免票都催不出來,依舊能安然過關。
中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蔡榮祥分析,即使被罷免立委多身處藍營相對優勢選區,但民進黨也應有三成基本盤,大多數選區連25%同意票都催不出來,顯示連傳統綠營支持者也未被充分動員,可能原因是「知道對手是誰,但缺乏相對該支持的人選來凝聚選票」。
東吳大學政治學系教授蘇子喬認為,這樣的投票結果,證明全面罷免藍委的作法形同「排除異己」,引起民眾反感,恐怕缺乏正當性。
其實,引燃這場全面性罷免行動的火種,早在去年五月立法院藍白黨團通過「國會改革」法案就已埋下。
罷免立委王鴻薇團隊核心成員蔡卡羅回憶,去年5月底,上萬民眾聚集在立法院周邊的青島東路及濟南路,試圖阻止藍白陣營將充滿爭議的「國會擴權法案」強渡關山,「但他們沒有要停的意思。」這讓身為紡織業業務的蔡卡羅感到無力,最終決定留職停薪,全力投入罷免,將自我焦慮化為實際行動。
(本文獲今周刊授權轉載,更多內容請參閲最新一期《今周刊》1493期)
畢生積蓄3200萬被騙光!帳面一度賺破億,兆豐銀行退休襄理血淚告白:詐騙集團如何用郭台銘誘我上鉤?
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183012/post/202507230028/
鴻海暫停交易東元也是!李鎮宇:看來不大像兩件事!2317股價170後,還有利多能加持看300元?
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183015/post/202507290037/

圖:今周刊 / 提供

圖:今周刊 / 提供

圖:今周刊 / 提供

圖:今周刊 /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