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總統馬英九訪中行,引發中媒注意,中媒觀察者網馬英九訪中行前刊出一篇專文,細數了馬英九10大往事,直指「放任台獨」又「背叛連戰」,在兩岸事務上馬英九陽奉陰違、虛與委蛇,表面上號稱支持一中,實際以消極的態度應付了事,表明不歡迎馬英九。作家顏擇雅認為,這篇文章證明,即使藍營跟對岸之間,明明都自以為中國人,明明可以一起反台獨,鴻溝卻也越來越大。

中媒《觀察者網》刊出一篇「馬英九是什麼人?」的專欄文章,列出了馬英九的10件往事,包含留學期間在美國批判中國、背叛連戰、逼宮李登輝、口頭倒扁卻毫無實際行動、用不宣布台獨來騙取大陸、竄改一中各表、向文化台獨低頭、屢次在公開場合暴露台獨立場、在兩岸事務上陽奉陰違,表面支持一中,實際消極應付,認為馬英九就是促進台獨的最大推手在拒統「促獨」方面厥功至偉。

看完這篇文章後,顏擇雅認為,台灣這邊應該都讀讀,她表示,很多人看兩岸鴻溝,都只看到綠營跟對岸之間的鴻溝。但這篇文章證明,即使藍營跟對岸之間,明明都自以為中國人,明明可以一起反台獨,鴻溝卻也越來越大。

顏擇雅指出,很多人以為兩岸交流可以消弭這個鴻溝。但兩岸已交流四十幾年,國共兩黨交流是2005連胡會開始,馬英九時期開始三通,民間交流愈發緊密,但鴻溝卻繼續擴大。馬英九算是最有耐心跟對岸對話的。但首先北京先設定框架,什麼語詞能用(馬先生),什麼不能用(中華民國前總統)都有限制,對岸媒體又全都姓黨,全淡化處理,請問這種對話到底能拉近鴻溝多少?

顏擇雅表示,她知道台灣很多人,特別在學術界與文化界,都有結交到相談甚歡的中國人。他們談吐斯文,眼光宏大,對台灣人的觀點充滿好奇心,甚至比台灣人更理解自由民主的可貴,因為他們想望而不可得,結交了這種中國人,就會對中國好感大增,並以為台派就是不了解中國,才「仇中反中」,但她看法卻相反。

顏擇雅認為,中國人口多達14億,百分之一也有1400萬人,當然什麼人都有。有機會的話,每個台灣人都可以結交到相談甚歡,相見恨晚的中國人,但這依然不代表價值差異巨大的兩種社會可以拉近鴻溝。就算共產黨下台,要拉近這鴻溝也需要相當時間。像自己這樣的台派,主張就是認清現實,也就是認清這種鴻溝到底可否縮小,台灣能做的實在有限。能做的,只是做好這種鴻溝的風險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