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立美術館《多元史觀特藏室二部曲:南方作為衝撞之所》今(4)日正式開幕,以超過100組件的畫作、攝影、錄像、文獻史料等高美館典藏品,呈現跨越台灣1970至1990年代下的大高雄藝術發展脈絡,探看南方藝術家在大時代洪流中所展現的南方精神。展覽自即日起於高美館三樓展覽室展出至2024年9月8日,邀請民眾一同來感受當代文青在各創作領域反覆辯證、衝撞的歷史脈絡。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副局長簡美玲表示,大南方多元史觀特藏室的展開,詮釋了高雄奠基於在地美術史的文化城市發展精神,她特別感謝參展藝術家與家屬、台南應用科技大學研究團隊及美術館策展團隊成就了這檔精彩展覽。《南方作為衝撞之所》彰顯了眾人生活在這座城市中的情境與態度,台灣70至90年代,藝術家以老成的靈魂、赤子之心衝撞著體制、框架以及自我,醞釀出深刻而動人的作品,不安的時代中找尋生命出口而乍然釋放的勇氣化為創作,構成如今這座城市的美好篇章,邀請市民朋友來到展覽,感受城市發展脈絡的文化印記。

高美館館長李玉玲指出,高美館自2019年啟用美術館三樓空間為「大南方多元史觀特藏室」,結合館內關鍵典藏與「南方」之相關議題,以一期至少18個月的典藏常設展形式,在當代策展思維下,思考著如何打開破口、讓典藏成為城市圖像記憶,擾動並開展美術館典藏的多元可能;同時,亦希望大眾能夠能透過展覽感受到藝術與人們日常的相關性,進而構築屬於高雄這座城市獨一無二的文化定位,並展開全球性的思考與對話。

《南方作為衝撞之所》繼首部曲《南方作為相遇之所》後登場,台灣70至90年代下的高雄,有著一群處在「戒嚴/解嚴」、「本省/外省」、「本土/國際」和「創作/現實」之中不斷反覆辯證、求新求變的「當代文青」;他們以繪畫、文學、音樂、電影等不同領域的創作,去衝撞家庭、政治、社會、歷史、文化等制約,找尋自己在時代中發言的方法。藝術家之創作正因來自許多人所經歷的過去,所以期盼大眾能在展覽中感受到背後所隱含珍貴的共同記憶。

二部曲《南方作為衝撞之所》自2020年啟動策展規劃,2021年透過高美館內部研究團隊與外部學者、創作者、耆老等進行研究合作,重新爬梳70至90年代在地藝術發展的過程。在長達18個月的展期、作品跨越超過30 年的歷史維度,由「典藏」出發回溯戒嚴/解嚴前後南台灣藝術發展脈絡上的關鍵人物、事件與作品,共展出45位台灣藝術家之精彩創作。與此同時,高美館亦同步啟動了「關鍵藏品」的蒐集與補全作業,整合至展覽內容中,讓時代面貌的呈現更加完整。

這場展覽亦同步關注高雄在二戰後接收日本政府工業設施成為「工業城」的命運,在快速的工業建設發展下讓高雄及其鄰近城鎮匯聚了人口與各式產業,也吸引來自四面八方的各領域創作者。大家齊聚於高雄,以「藝術」為媒介,發揮南方的「衝撞」活力,滋養成今天的高雄文化特色。

洪根深作為參展藝術家代表說道,70至90年代是個偉大而悲喜交集的時代,來自不同城市的藝術家們因緣際會下匯聚高雄,憑藉自身的熱情與心血衝撞社會也衝撞自我,而當年高雄在地媒體對於藝術事件的共鳴與支持、為藝術家發聲,更是共同推動大高雄藝術史發展的關鍵;亦感謝在文化局、美術館的支持下,在高美館三樓典藏特展室這個溫暖的空間中,以最好的方式呈現出這個台灣美術史中不可或缺的關鍵拼圖。

《南方作為衝撞之所》集眾人之力,由高美館策展團隊與台南應用科技大學黃文勇、鄭勝華與徐婉禎老師組成之研究團隊共同合作,研究計畫主持人黃文勇強調,這是一個「大時代南方學」,70至90年代的高雄美術史是在台灣當代藝術史中最重要的關鍵之一,團隊由高雄後工業文化細細爬梳至海洋文化城市歷史的發展脈絡,透過文獻史料、人物訪談進行前置研究與累積,看到當時這群年輕熱血的藝術家齊聚高雄辦雜誌、創畫會,共同書寫這個精彩時代的現當代高雄美術發展史。

同時,高美館也與文藻外語大學連俐俐老師團隊合作錄製Podcast帶狀節目,於雲端開闢「時代之聲」,並與高雄文學館、高雄電影館合作串連活動。

《南方作為衝撞之所》展場一隅。   圖:高雄市立美術館/提供

《南方作為衝撞之所》展場一隅。   圖:高雄市立美術館/提供

《南方作為衝撞之所》展場一隅。   圖:高雄市立美術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