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高齡駕駛的交通安全問題愈演愈烈,而主管機關至今仍緊抱一套早已過時的「高齡換照制度」,卻不願正視其背後的結構性矛盾。每年65歲以上交通事故死傷人數不斷上升,行人死亡者更有七成是高齡者,這不該只是交通問題,而是一場國家在高齡照顧上的系統性失能。若不正視,台灣將走上日本式的悲劇軌道—頻繁出現高齡駕駛撞人、自撞,甚至奪走老伴性命的新聞。這種日益惡化的趨勢,不應再被輕描淡寫成「個案」或「不幸意外」。
我們必須先正面揭穿「高齡換照制度」的虛妄本質。目前的換照流程不過是一種形式認證,乍看是安全把關,實際上卻是在製造假安全感。一紙駕照的「通過」標誌,讓不少長者誤以為自身狀況無虞,進而更頻繁開車上路。當一個政策讓風險更易發生,而非更可控,這樣的政策就應該被檢討,而不是延續。
然而,更大的問題在於社會對「高齡交通風險」的無知與無感。當行人事故七成為長者,社會卻習於將之歸咎於「老人走路慢」、「不看路」等個人責任,而非反思我們的城市環境是否根本不適合他們生存。行人穿越時間不足、人行道破損、斑馬線設計不當、車輛違規橫行,這些才是真正讓長者難以安全行走的原因。
我們必須誠實面對一個核心現實:在超高齡社會中,交通問題其實就是高齡照顧問題。如果一位老人家沒有安全、便捷的大眾交通系統可依靠,他自然只能依賴摩托車或私家車維持日常移動。然而,當他開車是風險,不開車又寸步難行,這就是制度的兩難困境。政府若只是要求「老人別開車」,卻沒提供任何替代方案,不啻是讓他們在風險與孤立之間做選擇。
日本的經驗早已證明,單靠鼓勵高齡者自願繳回駕照,是難以發揮實質效果的。因為繳照後若沒有足夠配套,他們只會陷入行動受限的困境。但日本至少願意誠實面對這個問題,推動政策討論;台灣呢?我們的社會還沉迷在「世壯運」這類彰顯活力、否認老化現實的榮光敘事裡,卻對每天死傷在街頭的高齡者熟視無睹,甚至連一套像樣的高齡交通白皮書都沒有。
我們不禁要問,當高齡者的交通風險已成為社會主體的風險,當他們不是開車出事,就是走路出事,台灣的交通政策為何還停留在技術治理的階段?設幾個紅綠燈、裝幾支監視器、改個號誌秒數,就以為問題可以解決。這樣的治標思維,充其量只是給媒體交代一個「我們有做事」的說法,根本無法應對超高齡社會的真實風險。
根本的解法,應是翻轉政策邏輯:不再鼓勵高齡者換照,而是建立有尊嚴的「繳照支持制度」。例如,繳回駕照後提供免費捷運、公車卡,甚至發放交通點數作為生活補貼;在偏鄉推動社區接駁小巴;設立長者交通志工服務站等,真正讓高齡者有安全的替代選項。這才是政策該發揮的照顧功能,而非持續逼迫老人家做出風險選擇。
台灣的高齡人口結構不會逆轉,交通事故只會日益集中在這個族群。交通部、衛福部乃至整個行政團隊若再無視這個問題的政策本質,終將面對更大的社會代價。我們不該等到哪一天,一場高齡駕駛的重大事故震驚全台,才又倉促推動「修法」止血。現在正是該全面盤點高齡交通風險、重新制定行動策略的時候。
文:范振家/管理學博士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