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軍隊於當地時間 1 月 29 日出動無人機伊朗進行空襲,空襲地點包括德黑蘭、哈馬丹、霍伊、加拉赫、大不里士等多處目標,此次空襲的目標主要針對伊朗的武器裝備製造產線、兵工廠。中媒《軍機圖》今 ( 1 ) 日對此分析,以色列軍力不敵伊朗,敢這麼做,背後是有美國撐腰,目的在摧毀伊朗的見證者無人機,以阻止伊朗繼續提供無人機給俄軍。

伊朗與以色列在過去的幾十年間可謂劍拔弩張,伊朗不僅僅是盛產石油,無論從國土面積、人口規模還是軍事實力來看,都算是中東地區的大國,近幾年,以色列卻每隔一段時間都會對伊朗發動各種形式的攻擊行動。

《軍機圖》分析,伊朗和以色列是中東地區的兩個軍事大國,但伊朗軍隊規模大、各種裝備數量多,以色列軍隊的規模雖然小,卻是裝備精良訓練有素。伊朗軍隊分為伊朗政府軍和革命衛隊兩大部分,伊朗政府軍總兵力在 30 萬人左右,其中陸軍兵力 25 萬人左右,裝備各型坦克 1,500 餘輛,步兵戰車超過 1,200 輛。

伊朗海軍兵力在 2 萬人左右,裝備 3 艘「基洛」級常規潛艇,以及數艘驅逐艦和護衛艦,另外有大量的導彈快艇。伊朗空軍規模 3 萬人左右,裝備各型戰機數百架,其中的主力是 24 架 F-14 和 36 架米格 -29 ,其他均為老舊的二代戰鬥機。 伊朗革命衛隊總兵力在 20 萬人左右,伊朗革命衛隊的裝備也是海陸空齊全,並且手握大量彈道導彈,是伊朗武裝力量中的精銳。

法塔赫 110 地地彈道導彈,是由伊朗自行設計製造的中程彈道導彈 圖 : 翻攝自維基共享資源/ypa.ir/侯賽因·維拉亞蒂

相比之下,以色列國防軍目前的總規模僅有 17.5 萬人左右,其中陸軍 13 萬人,空軍 3.6 萬人,海軍只有 9,000 人。 從軍隊規模上看以色列遠低於伊朗,但以色軍隊的優勢是武器裝備精良,現代化作戰體系健全,尤其是以色列空軍戰鬥機先進,實戰化解經驗非常豐富,這一點是伊朗空軍無法相比的。

以色列空軍目前裝備有 400 架左右三代以上戰鬥機,包括 260 餘架 F-16 、 80 多架 F-15 以及接近 40 架 F-35 隱身戰鬥機,而伊朗空軍最先進的戰鬥機為數十架 F-14 和米格 -29 ,這兩款三代戰鬥機早在 2000 年前屬於先進機型,如今這兩款三代機無論是雷達航電還是武器系統,均不如以色列空軍的 F-15 和 F-16 。

在裝備方面,以色列空軍還擁有 6 架「費爾康」預警機和 4 架 G550 「海雕」預警機,伊朗空軍則沒有預警機,以色列空軍預警機、隱身戰鬥機以及超過三百架三代戰鬥機的實力,對伊朗空軍形成碾壓優勢。此外,以色列空軍在此前的中東戰爭中積累了豐富的作戰經驗, 1982 年更是以極小的代價在貝卡谷地摧毀了敘利亞數十個防空陣地以及超過 70 架戰鬥機,充分體現出了色列空軍的裝備精良和訓練有素。

《軍機圖》指出,近幾十年,以色列空軍經常發動小規模空襲,戰術戰法經過充分磨練,而伊朗空軍不僅戰鬥機性能差,現代化作戰經驗也不算豐富,雖然伊朗空軍從俄羅斯引進了蘇 -35 戰鬥機,但目前這些戰鬥機並未交付,即便交付以後,依靠幾十架蘇 -35 也無法與以色列空軍抗衡,以色列空軍除有數十年隱身戰鬥機以及十架預警機,空戰體系比伊朗空軍更健全、先進, 且以色列軍規的防空作戰能力也非常強悍,不具備隱身能力的蘇 -35 很難突破以色列以預警機和地面防空系統組成的防空體系。

《軍機圖》表示,以色列與伊朗之間還隔著敘利亞和伊拉克,因此兩國發生地面部隊接觸作戰,或透過海軍交手的可能性幾乎為零,若兩國爆發衝突主要是以空中力量為主,在空軍實力遠不如以色列的情況下,伊朗手中最大的王牌就是大量的彈道導彈,目前伊朗擁有數千枚射程從幾百公里到數千公里的彈道導彈,這些彈道導彈的大部分都覆蓋以色列全境, 如果伊朗對以色列發動大規模導彈攻擊,必定會取得巨大戰果。

美國愛國者飛彈。 圖 : 翻攝自騰訊網

以色列擁有包括「愛國者」在內的先進防空系統,以色列國產的 SPYDER 防空系統現已增強了先進的反戰術彈道導彈 (TBM) 功能,對伊朗那些不先進的彈道導彈有較強的攔截能力,此外以色列擁有強大的區域預警能力,一旦伊朗對以色列發動大規模導彈攻擊,以色列空軍會在短時間內展開強烈反擊,伊朗的整個防空系統很難抵禦以色列空軍的空襲。

再者,如果伊朗對以色列發動大規模導彈攻擊,態勢一旦擴大就不單單是兩國之間的事情,屆時美軍可能介入,伊朗顯然沒有同時應對美、以兩國軍隊的能力, 因此,面對以色列的空襲,伊朗雖然具備較強的反擊實力,卻不會把這種作戰力量投入實戰,把事態進一步擴大,除非到了萬不得已的時候,否則伊朗不會對以色列發動大規模報復。

俄羅斯近日以伊朗製「見證者」(Shahed)無人機作為主要攻擊烏克蘭的手段,諷刺的是,無人機組件來自超過12家美國和西方企業。   圖:擷自推特@War Monitor

以色列戰鬥機 F-15   圖:翻攝自騰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