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總理蕭茲(Olaf Scholz)前往中國訪問,這是中共二十大正式啟動後,首位西方領導人到訪中國,沒有意外的話,蕭茲將會和已連任成功的中共總書記習近平見面,不但先於中國的好朋友俄羅斯總統普丁,更不用說美國總統拜登與習近平的「拜習會」可能要到11月中的「二十國集團」(G20)峰會才會舉辦,蕭茲可以說是習近平第三任期,第一個到訪中國的歐美大國領袖,會涉及到哪些議題討論,引起外界關注。

蕭茲仍必須恪守聯合政府的執政協議

2021年11月,德國大選結果出爐,由蕭茲取得組閣權,獲得國會席次最多的社民黨(SPD),與綠黨(Green party)、自民黨(FDP)籌組「紅綠燈聯盟」(Traffic Light Coalition)的聯合政府,結束了長達十六年之久的梅克爾(Angela Merkel)時代,蕭茲正式接班擔任總理,外界相當期待德國將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蕭茲所領導下的聯合政府,外界除了關注新政府對綠色經濟及能源轉型的重視之外,外交政策也是一大亮點,三黨聯合執政的協議中,表明了德國對歐洲與世界的責任,尤其是展現德國對安全及人道主義的態度,不再是以「商業優先」作為唯一原則。

「紅綠燈聯盟」的執政共識,針對外交路線的調整,讓外界相當在意的是,德國對中國問題的立場與態度,聯合執政協議中特別明確把中國視為是德國的競爭對手,可以說,蕭茲政府的中國戰略,完全不同於前任政府,他的內閣團隊更重視德國如何在與中國進行制度競爭中,能確保德國價值觀與利益的實現;換言之,德國並不會全面否定與中國的經濟連結,而是會把人權價值和國家安全放在首位,作為審視德中關係的調整依據,同時會融入歐洲地區利益的考量,尤其是全球秩序的維護。

從德國聯合政府的執政協議來看,蕭茲縱然對於中國市場仍有自己的想法,也不會在一夕之間全面對中國採取強硬的政策,但他必須遵循與其他兩黨所達成的執政共識;依此來看,這是一種妥協的政治邏輯,也是德國必須跟進國際形勢發展的判斷,除非要冒著聯合政府瓦解的風險,否則蕭茲仍必須恪守組閣的政治承諾。所以,蕭茲這趟訪中行程的安排,不是他恣意而為的決定,應當也取得「紅綠燈聯盟」的溝通與認可,必然會審慎對待,對外路線要髮夾彎的可能性不高。

德國無法友中會更審慎看待中國問題

其實,早在梅克爾執政後期,德國政府已經開始關注中國可能帶來的威脅,尤其是對德國關鍵技術的竊取,2021年5月,梅克爾政府就調整了外資投資政策,針對大約20項關鍵技術採取更嚴格的限制措施,只要外資入股投資超過20%,都必須申報,此舉被視為是對中國企業併購及商業間諜的防範。德國對中國的戒心愈來愈多,此時此刻正當美國祭出晶片法案來壓制中國科技發展之際,德國面對全球供應鏈的轉變,很難再向中國轉身示好,甚至重回過去只顧市場利益的德中關係。

當然,外界質疑蕭茲不顧多位內閣成員的反對,仍執意要允許中資入股漢堡港的投資項目,有論者認為這是向中國屈服,將會讓中國看穿蕭茲的弱點,藉此來挑撥歐美民主國家之間的合作關係,再加上即將起身前往中國訪問的計畫,讓許多觀察家相當詫異,質疑蕭茲對中國示弱,難道是要走回過去友中路線嗎?尤其蕭茲將與習近平碰面,又是中共二十大首位來訪的西方元首,這恐怕會對國際社會傳遞錯誤的信息,且有替更加獨裁的習近平粉飾太平的意味,無視國際輿論對習近平極權專制的撻伐。

不過,蕭茲種種的作為,並不意味著德國將走回梅克爾的友中路線,首先,必須清楚認知德國企業對中國市場的態度,以及中國仍是德國最大經貿伙伴的事實,要完全切割或放棄中國的商業利益,恐怕不是那麼容易;其次,蕭茲政府雖然在部分議題會與中國保持往來,但就人權價值,會比梅克爾政府採取更為強硬的立場,縱然作法上不會如美國強悍,但會是相向而行。可以說,他很難在與習近平見面時擺出稱兄道弟的一面,也不太可能重回「商業優先」路線,蕭茲極有可能在習近平面前表述對人權及民主的觀點。

持平而論,蕭茲訪中遭到外界的質疑,他與習近平見面時的言行表現,必須維持「商業利益」及「人道價值」之間的平衡,這考驗著他的政治判斷,只是,明明今年11月中旬,蕭茲會出席在印尼舉辦的G20峰會,屆時與習近平也有碰面的機會,急於在這個時機點前往中國,確實會引起猜測與遐想。無論如何,蕭茲會意識到訪中的敏感性,就公平競爭、人權價值及區域穩定,表述德國的核心立場,拉回對中政策的基調,以避免衍生出國內政治紛爭,以確保「紅綠燈」能穩定運作,以及符合歐洲及全球各國對民主的期待。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