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院國防外交委員會12日邀請國防部,針對「新一代輕型巡防艦」建案進行專案報告,海軍將原本「震海計畫」建造1艘4500噸級的新一代飛彈巡防艦的245億預算,轉移為打造2艘2000至2500噸級計畫配備射程300公里、極速2.5馬赫「雄三增程型超音速反艦飛彈」的輕型巡防艦,預計2025、2026年獲得。國防部坦承,原先新一代飛彈巡防艦計畫,遭遇戰系研發、整合問題,無法如期如質執行;但強調變更輕型巡防艦,主要在於敵情威脅改變,汰換迫在眉睫。當然,這樣的「轉移」引發不小的爭議,在野黨立委抨擊「狸貓換太子」,質疑原案第一期研發經費被虛擲浪費,質疑「小船」能否應對中國解放軍持續發展中的「054B」飛彈護衛艦等等…

筆者認為,海軍建案不致於無的放矢,但是否符合功能性(Versatile)、任務彈性(Flexible)、購買與操作的可負擔性(Affordable)及合宜戰場特性(Battlefield Features),是值得商榷討論;特別是在美國可能通過「台灣政策法」(Taiwan Policy Act of 2022),將提供65億美元(逾新台幣2000億元)無償軍事融資狀況下,會不會造成「重複投資」情形,譬如不給「提康德羅加級」(Ticonderoga-class)飛彈巡洋艦硬塞噸位數相近的「自由級」(Freedom-class)濱海戰鬥艦等,更是值得觀察。而最重要的是,使原始造艦計畫受挫的戰系、陣列雷達與垂直飛彈發射器等先進系統,換個船艦構型是否就能執行?就能滿足預想假設?

就像豪華的加長型禮車適不適合跑山路、小轎車可不可以載運大型貨物同樣的問題。筆者首先關注的是2000至2500噸船體是否符合台海情勢需求?根據國防部送交立法院資料及應答內容,輕型巡防艦將分防空型與反潛型,滿儎噸位約2500噸,均採柴電或燃氣渦輪機混合推進系統,航速最大達30節(約時速56公里)以上,於8級風下可正常執行任務,除建造2艘原型艦外,預計再造10艘後續艦。武器裝備配置中程防空飛彈、增程型超音速反艦飛彈、76快砲、方陣快砲、深水炸彈或魚雷等。說起來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筆者試著尋找目前世界主流2000噸級艦資訊,發現日前烏克蘭「重建海軍」由土耳其承造的「艾達級」(Ada-class)護衛艦、南韓的「仁川級」(Incheon class)巡防艦、日本2021年7月公佈的海自新一代近海巡邏艦(Offshore Patrol Vessels,OPV)、俄羅斯「守護級」(Корветы проекта)護衛艦幾乎都在同一個區塊範圍內。也就是說儘管在努力發展大型船艦的狀況下,各國認定以近海作戰為主的船艦仍有一定必要存在的空間,只是中華民國海軍有約700噸級的「沱江級」巡邏艦擔負近海快速反應部隊角色,是否會造成重複配置的問題,值得再考量。

進一步比較上列艦艇,除日本「OPV」傳聞將打造12艘以上,還沒有公布武裝荷載之外;其他艦型都配備搭載反艦、反潛、防空等武裝系統,大概也可以說是「英雄所見略同」。所以,質疑2000噸級艦的建造,其實並不合理,真正的問題是合不合用?會不會對其他軍備獲得產生排擠效果?而更深入的問題是在沒有競圖狀態下,3年時間要取得防空型輕型巡防艦原型艦,建造時間會不會有些吃緊?會不會只能指名特定廠商?屆時會不會又爆發利益衝突?搭配的武器洋洋灑灑,但相關探測的雷達、聲吶設備是自行研發還是商購?能否到位?都是應該事先釐清的問題點。

至於取代目前反潛主力濟陽級艦部份,筆者完全能認同艦齡「半百」的濟陽級艦存在戰鬥系統、儎臺面臨裝備老舊、消失性商源、維修費用逐年升高及衍生人員操作安全性降低等問題;但對於有立委硬要說新艦可以減少操作人力,挪移給新成立的海鋒飛彈部隊部份,筆者認為只說了部份事實,就別唬弄老百姓。目前中華民國海軍共有6艘濟陽級艦,單艦編制267人,總人數1602人;根據規畫,新一代輕型巡防艦單艦編制約80人,預計建造12艘,總人數只要960人,馬上減少1/3!但12艘巡防艦至少該有12名艦長,還是維持中校官階?晉升的空間在那裡?該有幾名副長、艦務長、兵器長、輪機長、專長士官?這可不是義務役役期延長能解決的問題,兵科專長能不能轉移至飛彈部隊也得列入考慮。建軍備戰是長期經營、投資的工作,當然應該隨著當前敵情調整,但絕不能淪為隨興所至、即席發揮,不能鋸箭、補鍋,不能急就章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台海是台灣安全最重要的防線,台灣沒有像烏克蘭廣大土地、誘敵深入的本錢,如果讓解放軍上了岸,那無論街頭巷戰或是美日盟友反奪島,台灣都將殘破不堪、生靈塗炭,所以支持海軍戰力絕對是建軍備戰的重中之重。建請國防部一切說清楚、講明白,詳細研究擘劃,相信國人都會支持軍備籌購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