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與中國長期關係不睦,這除了是因為兩國人口規模相近之外,位處於印太地區的地緣因素,誰都不想被對方宰制,這是作為崛起中大國的宿命;更不用說,印中之間又有邊境領土的爭議,這增添雙方互動的成本,同時也牽動著區域形勢的發展。2020年,印度與中國爆發流血邊境衝突,雙邊關係急轉直下,直至現在,雖然都是金磚國家的一員,但是雙方「競爭大於合作」的狀態下,兩國關係仍持續降溫。

印度抗中的「不結盟外交原則」

自2020年印中邊境爆發軍事衝突開始,印度整頓對中政策,不僅和歐美國家聯手圍堵中國,加入美國所主導的「四方安全對話機制」(QUAD),更對內擴大監控來自中國的企業,包括投資標的、資金流向、稅務及營運,可以說,印度不僅對中國的軍事威脅嚴陣以待,更是對中國滲透國內社會經濟戒心提升,可以說,從印度的角度來看,中國猶如全面性的戰略競爭對手,中國的一舉一動已衝擊到整體國家利益。

長期以來,印度的對外政策是奉行「不結盟」原則,不願在國際政經情勢變局中選邊站,以維持自己外交上的獨立性,這解釋了為何印度針對俄烏戰爭採取了平衡的立場,但又能與美國展開軍事合作,甚至增加對美軍購,印度在強權之間尋求平衡,著眼點就是出於國家利益的考量,藉此提升印度在國際社會的影響力,換句話說,對印度來說,與俄羅斯往來,並不等於和美國交惡,也並非是和中國站在同一邊。

印度維持與俄羅斯的互動,最主要的考量便是印度與巴基斯坦的矛盾,同樣的邏輯放在印度與美國的關係,也是顧慮到中國對其領土主權及國家地位的威脅與衝擊,當然,「不結盟」的外交原則也會失靈,尤其當安全困境升高至極時,印度勢必要會採取明確的國家立場,但是,「不結盟」確實可以在衝突爆發之前,尋求緩解情勢又能爭取談判的空間,這說明了印度可以和中國爭鋒相對,但也排斥參與中國主導的金磚論壇。

印度排除中國在對南亞影響力

值得留意的是,印度對中政策愈來愈強硬,這反映出印度對中國勢力滲透國內的擔憂,尤其是國內經濟市場對中國企業及產品的依賴,中國大量對印度投資導致印度國內市場有被壟斷的現象,一來削弱了本土企業的競爭力,二來恐怕會造成主權上的危機,就以近期印度對中資手機品牌的嚴密監控與查處,不單只是要保護本土手機品牌,更重要的是要降緩國內社會依賴中國商品的風險。

除此之外,印度也在對外事務上,開始與中國互別苗頭,例如近日,印度阿丹尼集團拿下以色列海法港的特許經營權,這有著和中國上海國際港務集團直球對決的意味,如果從中國近年來大力推動「一帶一路倡議」的效應來看,印度的大動作,不僅意味著國家級對外投資行動「中下印上」,更顯示印度的胸有成竹,擁有與周邊國家友好的關係,擴大對外戰略也取得了國內、外各種支持。

不過,印度要和中國全面對決,恐怕還不是時候,主要原因在印中兩國貿易關係,呈現印度對中國不均衡的互賴狀態,印度近年來對中國的貿易逆差有增無減,這表示印度國內市場對中國商品的依賴,這對照兩國政治關係持續降溫的現況,「政冷經熱」將會讓印度的對外戰略受到限制,要降低甚至消除對中國的經貿依存關係,恐怕不是短期內以稅務調查的行政手段就可以達成,印度政府也正為此感到煩惱。

持平而論,印度對中國的不信任,這符合了當前的國際情勢,尤其是斯里蘭卡、孟加拉、巴基斯坦等南亞國家陷入經濟危機,再加上近期柬埔寨爆發駭人聽聞詐騙風波,這都和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有關;印度要成為區域性大國,首先必須排除中國在南亞地區的影響力,進而趁勢對這些受到中國迫害的國家提供援助,其次,政治上強化對周邊情勢的話語權,經濟上融入歐美國家的全球供應鏈,維持抗衡中國能力,也能發揮不結盟的外交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