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確實在過去兩年認識到島國的優勢,國門鎖得很好,但最終全世界怎麼看?流行疾病學專家、中央研究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表示,最近有兩個分析,一篇是WHO做的,一篇是disease burden的一個group做的,台灣是全球6個負超額死亡的國家之一,這6個國家就是奧地利、澳洲、紐西蘭、新加坡、台灣和冰島,今年因為這樣的過程,大家都不滿意,我們也沒辦法對著指揮官說「你應該這麼做比較好」,因為這是一個過程,他有整體考量,我們只能儘量把重症率跟死亡率降到最低,大家都可以批評,因為疫情發生了,大家都不開心,但還是要團結起來。 

「蔡英文&DPP」的Podcast頻道「耳朵出遊不出油」今(10)日釋出何美鄉的專訪,面對台灣防疫進入關鍵轉型時刻,她認為,流行病學專家的責任,就是給予社會專業而理性的指引,並對今年指揮中心的防疫政策表示以上看法。

何美鄉自曝,高中時從文組轉到理組,再到美國攻讀醫學博士、公共衛生,選擇傳染病學作為專職研究,是為了幫助更多的人。她認為,傳染病學的研究,能走在抗疫的最前線,可以盡快協助更多人避免疾病的感染。在SARS期間,何美鄉曾率領團隊進入和平醫院協助防疫,她說,當時院內的醫護人員有很多惶恐不安,唯有在醫療最前線,才能理解內部的實際情況和需求,更重要的是,讓被隔離在院區的醫護、病患知道,他們不是被放棄的一群人。

何美鄉表示,COVID-19的疫情防治,的確比預先所想的還要艱難,疫苗研發、疫苗接種所需要的時間,都會影響群體免疫的進程,何美鄉認為,全球面對此次疫情的經驗,也帶給醫療各界的經驗和反省,重新思索未來該如何因應新興感染症。COVID-19的疫苗,之所以能那麼快被研發出來,何美鄉分享,正是因為過去伊波拉病毒,驅使全球經濟論壇整合了技術平台,讓疫苗研發能夠整合多國的資源、加速開發進程,才能夠在COVID-19疫情期間,給予及時的幫助。

對於部分民眾有挑選疫苗品牌的迷思,何美鄉認為,國家的接種政策,都是基於防疫的目的和利弊所設置與安排,「有疫苗可以打就去打」,是最重要的事。至於有部分民眾擔心疫苗的副作用,何美鄉則建議,若有個人的特殊情況,應該要和醫生進一步討論。

何美鄉認為,專家學者的使命,是解讀正確資訊後,提供給國家的決策者和人民,理性且有科學根據的事實,是社會在面對疫情的不安中,最需要的穩定能量。她也提及,台灣能有今天的防疫成績,是因為台灣人民高度自律,不需要像其他國家,要在短期內限制人民的行動,或剝奪人民的公共福祉。對於有部分民眾對防疫政策感到不滿,她說,任何防疫政策,都一定會有不同的意見和聲音,但指揮中心必須做整體考量,最重要的還是把重症跟死亡率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