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中正紀念堂轉型,前交通部長林佳龍今(7)日表示,他希望能與講家後代的蔣萬安一起坐下來談。他肯定蔣萬安先前提出中正廟轉型為「台灣建設紀念館」;只是後來蔣萬安碰到反彈了後又退回去說「中正紀念堂既有基礎不容任何改變,可以增加新的元素」。

林佳龍今日上午前往中正紀念堂參觀「自由的靈魂VS.獨裁者-臺灣言論自由之路」展覽,並接受媒體訪問。

林佳龍說,策展者是他的朋友,覺得這個主題跟他有關,台灣言論自由之路。確實在「中正廟」這個地方是一個空間,時間也在這裡交匯。他看到第一張畫面就是32年前野百合學運當時在廣場上群眾聚集,他也在其中聽演講。

林佳龍說,台灣從野百合賣出民主化的第一步,現在台灣民主發展也要進入最後的一哩路:轉型正義。今天看展好像穿越時空,回顧與展望。

林佳龍說,最近大家討論轉型正義,蔣萬安兩次談話,「他是很有代表性的人物,我本身是野百合學運世代的代表,他是蔣家後代的代表,我覺得我們兩個應該可以一起誠實的面對歷史,共同走向未來。我想邀請他坐下來談。我覺得不管是學運世代、蔣家後代,我們都是中生代,要為台灣的下一代奠定更好民主發展的基礎」。

林佳龍說,蔣萬安曾在4月提到,中正紀念堂的定位要從更高角度的來看待,中正紀念堂轉型的問題,提出建議改為「台灣建設紀念館」,這是很值得肯定的、邁出的第一步。但是6月蔣萬安又提到,中正紀念堂既有基礎不容任何改變,可以增加新的元素。蔣萬安這兩次談話裡面,他有企圖做一些突破,認為這是一些開放的議題,也許遇到反彈又退了回去,相當可惜。

林佳龍說,如果兩人可以坐下來談台灣民主發展的過去與未來,非常有意義。既然要增加一些元素,也要期許他,「我們應該有共同的基礎」,台灣歷史是「我們人民」、不分先來後到、族群、統治者或反抗者,都是土地上人民的一部分,應該從人民的史觀、對人權的追求來談他希望增加的元素,例如開放、平等、自由等三個普世價值的元素。

林佳龍進一步說,中正紀念堂應該是開放空間,是人民的、世界的空間,大家可以成為台灣人、世界觀光客認識台灣民主的第一站;第二是平等的精神,這裡沒有壓迫、宰制、神格化、或者去什麼特別的敵人,而是平等對待,呈現台灣多元共融的精神;第三個很重要價值基礎是自由,任何政權不是立基於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選舉自由,建構政權的基礎就是違反人性及民意的。自由廣場已從「大中至正」個人墨寶改為人民的廣場,兩廳院也常做藝術的賞析,就剩下中正紀念堂。

林佳龍說,戒嚴時代這是一個「陵寢」,民間把它稱為「中正廟」,覺得供奉著蔣介石,這可以重新被檢視、建構,呈現人民的力量,這也是台灣未來捍衛土地人權共同的資產,信不信什麼不該是原罪、資產。但有時候人,就像李登輝講的是場所的理論,不管是身為台灣人的悲哀或幸福,蔣萬安的身份可以為台灣民主發展的最後一哩路,轉型正義來帶頭,「他是有天命的」,如果他能夠走出來,對於轉型正義的和解有所貢獻。他也期待來一場學運世代和蔣家後代的談心。

媒體也詢問,林佳龍是否已經把自己當作是民進黨的代表者,林佳龍說,選舉選賢與能,他是很珍惜選舉就是一種民主精神的體現,蔣萬安已經被國民黨提名,另外的政黨包括民進黨還沒有提名,「我覺得不應該停止」,過去台灣是選舉帶動的民主化,選舉就是生活的日常。與蔣萬安做一個對話是因為今天的主題「邁向言論自由之路,對抗獨裁者的勇氣」,不該把自己限縮在蔣家後代,而是作為台灣民主的「主人」。兩人都是中生代,可以誠實面對歷史、一起走向未來。

對於黨中央延後提名是否認為黨中央因人設事?林佳龍說,他沒有針對任何人,台灣民主走到今天不簡單,防疫受到世界肯定,因為民主法治尊重人權來防疫,也應該進入到「新台灣模式」。正常生活,不會因為要對抗病毒而被打倒,政黨政治是選舉政治、責任政治。他作為學運世代成員,期盼選舉就像一場民主嘉年華,大家提出願景,一起提出理想。他覺得,夢想因為真誠情動而會成真,不管最後參選、勝選的誰,這個過程本身就很有意義,提出政見是不能被停止的。防疫工作重要,民主也要向前走。

對於陳時中昨天談民進黨提名不要等他,林佳龍則說,儘快的產生候選人是比較負責任的。沒有母雞除了對小雞會有影響,市民也不知道這個政黨主張什麼,也不好讓在野黨一個銅板,也不太會響。民進黨不需要再自我限制,就儘快提名候選人。事不宜遲,大家一起推出最好人選。